2019-03-02 好牧人

《蒙召以致於蒙福10》軟弱的人靠上帝的恩典而活

檢舉
白恩拾 白恩拾 追蹤
軟弱的人為強壯的人禱告,使他存活;心中有懼怕的人,為威脅他的人禱告,讓人活下去。亞伯拉罕經驗到軟弱的人依靠上帝的恩活下去,我們也是如此。

◎白恩拾(牧師,基督教恩約協會理事長)

經文:創世記廿至廿一章1-8節
這章故事的情節相似於十二章:當亞伯拉罕七十五歲前往埃及時,因怕人殺他,而說太太是自己的妹妹。現在,故事又發生在南方非利士王亞比米勒的國家。亞伯拉罕已經九十九歲,再度稱自己的太太是妹妹,害撒拉被亞比米勒帶走。幸好上帝發出警告,亞比米勒趕緊讓撒拉離開,並給他們禮物和一大筆錢。

面對相似的處境,亞伯拉罕為何重複一樣的作法?答案可以直率地說,因他害怕!亞伯拉罕的害怕,跟廿多年前的原因可能不太一樣,但他經歷過更多恩典和保護,還怕什麼?我們現有的資料有限,在不能弄清楚事實前,先不要輕易評斷他沒信心。舊約學者J. Walton認為,亞伯拉罕用什麼計策求生存,不是經文關注的中心,事件的結局才是重點。

先知也有人性軟弱
上帝對亞伯拉罕的人性軟弱很理解,祂沒為此責備亞伯拉罕。上帝告訴亞比米勒:「亞伯拉罕是先知,他要為你禱告,使你存活。」先知怎會害怕?不能保護太太的安全,還算先知?是的!先知代表上帝說話,而聖經讓我們看見:先知也有人性軟弱。上帝所看見的是亞伯拉罕的內在敬畏順服上帝,完全沒有責備他,我們最好也不要怪他。上帝使用亞伯拉罕向有權勢的王禱告。

軟弱的人為強壯的人禱告,使他存活;心中有懼怕的人,為威脅他的人禱告,讓人活下去。亞伯拉罕經驗到軟弱的人依靠上帝的恩活下去,我們也是如此。

我喜歡讀亞伯拉罕這段故事,它讓我看見上帝的信實和慈愛,包容和接納。祂多麼認識、憐憫我們在自己的軟弱和無助中掙扎,跌倒犯錯不止一次、兩次,比亞伯拉罕還糟。我們即或沒有犯罪羞辱上帝,卻屢屢掉進同一困境。別人在旁看著,不斷向我們搖頭,但上帝知道我們沒有(故意)犯罪,只是在懼怕和困窘中,沒有方法走出來。此時,祂來向我們伸手,以信實和慈愛搭救我們脫離危難,並把豐盛的祝福和榮耀加給我們。

看哪,亞比米勒把許多動物、僕婢送給亞伯拉罕做禮物,把太太還他。又給他一千銀子,這可是相當於一個工人167年的工資,亞伯拉罕竟成為極富有的人。我們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可以經歷亞伯拉罕所走過的路,在軟弱和限制中,雖不以軟弱為藉口,卻以軟弱為出發點,謙卑懇求上帝給第二次機會。我們將在上帝的恩典中活下來,並祝福別人。

信心成為撒拉的美德
接下來我們讀到撒拉生子作母親的故事。梁啟超在《新民說》引用「西儒姚哥氏」的話說:「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在整個廿一章撒拉生以撒的故事中,我們看見年老的撒拉因其愛兒至誠之念,展現梁先生所說「無所於恐,無所於避」的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新約希伯來書大篇幅肯定撒拉的美德,稱許她是有信心的人,「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竟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希伯來書十一章11-12節)撒拉雖有很多軟弱和限制─亂出主意,叫丈夫跟使女同房;對上帝的應許「偷笑」。但是,上帝知道她「認為應許她的那位是可信的」,這就是她的美德。

於是上帝「照著祂所說的眷顧撒拉」,眷顧的字面意思是「造訪」(visit)。聖經每講到上帝造訪人,常表示上帝對那人有特別興趣,或有救恩要臨到人(參創世記五十章24節;出埃及記三章16節等處)。現在,上帝造訪撒拉,把恩典的大能帶進入她那「彷彿已死」的世界。撒拉從六十五歲等到九十歲,持續一個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漫長的禱告和等待。她在信心、盼望和愛中,經歷到偉大的神蹟。撒拉所要的不是「小確幸」,她的禱告日後將誕生偉大的君王和國度。

他們給孩子取名以撒,意思是笑。撒拉變成母親,這是女人很大的喜樂。撒拉在乳養孩子,這表示她的身體可以流出奶水!這完全是母親的經驗,她可以燦爛地笑著說:「這是我的兒子!」教父屈梭多模說,這不會讓人覺得她在養別人的孩子。她曾領養過別人的孩子,現在要乳養自己的兒子,這有很大的不同。

過了幾年,以撒斷奶,亞伯拉罕為他辦大型慶生會,慶祝上帝的信實。屈梭多模又說,「無論何時,當上帝展現祂的旨意時,所有的事物都要讓位,困難也要變成簡易,不可能成為可能。只要我們單單展示對祂深度的信心,藉著眼目注視在祂的偉大上,證明祂是有著那超越常人的想法。」

上帝沒有要我們改變我們所不能改變的,祂要我們持守信心和盼望,讓上帝來改變那個祂想改變的─這就是基督徒的美德。今天,很多媽媽像撒拉一樣,在生活中有很多嘆息,為了丈夫或兒女,流很多淚。但讓我們想念撒拉的信心,她到九十歲還在等上帝的應許。忍耐等待─塑造出撒拉「敬虔純潔的品行」。

斷奶象徵屬靈長大成熟
以撒滿三歲斷奶,亞伯拉罕辦了大慶生會。教父俄利根讀出事件背後的屬靈意涵,他提及使徒保羅。保羅要我們以寓意方式理解故事深處的屬靈意涵─撒拉是我們的母親(參加拉太書四章26節)。

那代表所有撒拉的後代應享有屬天的自由和榮耀,不像夏甲的後代在律法主義之下作奴僕。我們若是撒拉的孩子,就該有屬靈成熟度,按時斷奶,接受堅硬的屬靈食譜、吃成人食物,不再如幼兒一般喜歡驕縱地生活(參哥林多前書三章1-2節)。

以撒斷奶,不再靠吸奶水得安慰。保羅說,吃奶象徵屬肉體不成熟的狀態:幼稚、任性,以追求肉體感官立即滿足為生活動機。沒有立刻滿足,就大哭大鬧。吃奶代表沒有能力在是非善惡中,做對的抉擇。

而吃飯菜,代表在屬靈上能分辨是非,可以被委予福音的責任,能自制、忍耐、不任性,有智慧在善惡中做倫理抉擇。保羅說,屬肉體的表現就是「有嫉妒、紛爭」,習慣跟人比較成就多寡,喜歡計算別人的虧欠,都是屬肉體的生活形態(參哥林多前書三章3節)。

當追求獲致成長的靈糧
保羅要我們常常檢查自己,在我們裡面,是不是有很多地方處在奴隸被擄的狀態?也許在工作或讀書時,我們運用理性,很自主自由;但放鬆休息時,則在各種感官和慾望的催逼下失去自由。有時我們喜歡強調受過教育的自尊,要人尊重我的自主人格,但卻有很多時候選擇性地任性不講理,回到嬰孩的人格、要人讓步。

有時在外人面前很重視面子,在家人面前靠肉體即興反應做判斷,不在乎自己的面子。有人在買衣服購物時很理性,吃東西則像嬰孩,有的人恰恰相反。

「嫉妒、紛爭」是肉體外顯的反應,來自於內在世界的放縱,被肉體感官的壓力擠壓得像奴隸,沒有自由和尊貴。因為缺乏順服聖靈的內在紀律,靈性還很幼嫩,即或年長了,上帝天父也不能為我們擺設斷奶的筵席大大慶祝!

使徒保羅在各地看見許多人的屬靈成熟度跟他們的年齡不必然有關。有的人年紀輕輕就有屬靈悟性,可以承擔傳揚福音的責任;有的人年長,卻像嬰孩般不斷奶,生活仍以滿足肉體的需要為話題,對屬靈事物缺乏興趣和認識。

讓我們來為斷奶禱告,那是我們得自由和榮耀尊貴的開始,並對學習和遵守上帝的道產生興趣,因為那才是成年人的糧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