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哥,你還會再回來嗎?】難忘師生熱情前進台東 陳逸安當醫生仍不間斷奉獻原鄉
檢舉
談起對母校栽培的感恩,陳逸安說,他讀高中(建國中學)和馬偕醫學系,都參加校內的「信望愛社」(團契)。並參與馬偕醫學院台東達魯瑪克及蘭嶼的服務營隊,因著當地孩子「大哥哥,你還會再回來嗎?」這句話,他醫學系七年和師長及同學持續進入部落,直到現在進入職場,依然不間斷。
馬偕人心中的達魯瑪克
在「馬偕醫學院十週年特刊」中,陳逸安以〈我心中的達魯瑪克〉投稿,這樣寫道:「達魯瑪克隊在張南驥老師(前學務長)的開天闢地,申永順老師(現任學務長)及禕倫姊(現任校牧)承先啟後,與各個學長姊學弟妹們盡心投入之下,蔚為馬偕風潮,也在一屆屆的馬偕人心中,留下屬於他們的『達魯瑪克』。」
陳逸安說,在選填志願前的「大學博覽會」上,他第一次見到代表母校來招生的張南驥老師,對張老師的第一印象就是「散發難以言喻的熱情」。後來兩人正式成為師生關係後,無論是在醫學專業的學習深化還是屬靈生命進深,張老師都是他重要的「導師」。
陳逸安曾經問過張老師:「為何對於達魯瑪克營隊有這般的投入?打算做到什麼時刻停止?」張老師對陳逸安說:「當達魯瑪克在地的青年可以完全承接起陪伴、培育部落的弟弟妹妹們的『擔子』時,才是我們『退場』的時刻!」
陳逸安知道,這是張老師提醒他以及每個馬偕醫學系的學生「使命感」的重要,因為能夠進到馬偕醫學系讀書的孩子,「資質」(指學習能力及成績)都在水準之上,將來不當醫生的可能性不高,不能只是「關在象牙塔內求學問」,而是要從在學期間就「看到需要、走入人群」,從參與(營隊)服務的過程做中學「熱情」和「奉獻」,而張老師以身作則帶頭做,對於學生是最好的身教。
校內基督徒師長專業及靈命啟迪
在學期間,因著參與校內的信望愛團契,跟張南驥及申永順兩位擔任過「學務長」職務的基督徒老師都有密切接觸的陳逸安回想,申老師不單是他「環境倫理」課程的教師,申老師也是他查經班的屬靈導師。
讓陳逸安記憶深刻的是,申老師在每週二下午五點半在校內中庭帶查經聚會時,總會拿起心愛的吉他,彈奏著古老的中文詩歌帶領大家一起來親近、讚美神,在他的印象中,沒有看過申老師生氣,無論發生什麼事,申老師都很看重「溝通」,陳逸安感謝主,讓他在馬偕醫學系求學期間,仍能持續在靈命進深上持續扎根,也在參與服務營隊的過程中,持續操練及學習「愛神愛人」的功課。
「每次聽到張南驥老師呼喚『小寶』(對學生的暱稱),就知道有『好料』可以大快朵頤了。」陳逸安說,馬偕信望愛團契的學生們都接受過張老師的「盛宴」款待,大家真的就像一家人一樣緊密真心相待,張老師對學生,無論是專業還是靈命的造就上,都要求「不打折」的學習,這也讓他看到「紀律」與「恩慈」並重的榜樣,而這也正是聖經中「主耶穌帶門徒」的樣式。
「進到達魯瑪克陪伴部落的孩子,我曾以為這是『給』(出去),但『學』得最多的,其實是我!」陳逸安說,他求學的過程中可說是「一帆風順」,高中念的是建中,應屆就考上醫學系,但踏入部落(服務)的那一刻,他才驚覺:自己國高中時『習以為常』的補習及唸書環境,甚至是「擁有一個健全的家庭」,對這部落的孩子來說,都是種奢望,但他藉著多年來持續參加達魯瑪克營隊,不只是在那幾天裏和部落的孩子近距離相處,他也和孩子們互留聯絡方式,持續互動交流。
在七年的時間,陳逸安看到原本「稚氣未脫」、甚至有些不良習慣的「國中屁孩」,在達魯瑪克部落「尤哥」尤宗賢牧師的關懷下,成長為「肯負責」及「能承擔」的教會同工,開始開車接送部落裏的「弟弟妹妹們」來教會聚會,並成為國中小孩子的「小老師」,陳逸安真的相信,在教會裏常聽到的生命影響生命「係真的」。
祝福學弟妹能認識耶穌
談到給母校馬偕醫學院十週年校慶以及給學弟妹的祝福,陳逸安說,十年是一個里程碑,馬偕醫學院的學生(畢業生)人數雖然不多,但大家都對這個學校有認同感及向心力,這是很寶貴的資產,他以身為「馬偕人」為榮。
對於仍在學的學弟妹,陳逸安鼓勵大家「突破舒適圈」,踴躍參與校內的服務營隊去「看見並回應需要」,也歡迎還沒有信耶穌的學弟妹,到信望愛團契「來坐會」,相信神會按著祂的時間表,帶領學弟妹認識這位馬偕醫學院創校的最大力量泉源「耶穌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