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以色列徒步旅行日記7】踏過終點 我的心遺留在曠野
檢舉
◎林祺恩
4月24日,到了耶路撒冷已經一星期了,我的腳底板跟膝蓋不時還覺得痠痛,難怪曠野清一色都是年輕人。許多台灣的孩子急著成為人生贏家,從幼稚園到大學,最好一刻也別間斷,畢業後最好可以無縫接軌...
4月24日,到了耶路撒冷已經一星期了,我的腳底板跟膝蓋不時還覺得痠痛,難怪曠野清一色都是年輕人。許多台灣的孩子急著成為人生贏家,從幼稚園到大學,最好一刻也別間斷,畢業後最好可以無縫接軌進入職場累積經驗,比別人更快升遷,一切照本演出,家人拍手叫好。已經按著劇本走太久,所以只好繼續壓抑對人生的迷惘,想著「應該就是這樣吧」安慰自己,然後一路錯過那些讓自己真正感動的東西。
許多以色列人高中畢業後當兵三年,接著在外遊歷兩三年,二十出頭已經將世界看了半圈,練就了自己生存的本事;接著要讀書、要工作、要在哪生活,選擇是來自個人的體悟。我相信一個孩子能成熟,是因著父母給予夠多的自由,讓孩子自由的犯錯、自由的失敗,再從自己的經驗中站起來;當一個人有一天做了對的事,不是因爲他傻呼呼的照著別人的要求做,而是來自於自己真實的經驗,如此成為一個有真實感受、真正活著的生命。
我最終在4月16號攻克以色列國家步道,花了七個星期;因為當初不知道原來當地人通常都會預留至少兩個月的時間,我安排的有點緊湊,有些值得駐足的地方沒有多做停留,最終得到了許多人抱以「你走得真快!」這種相較之下沒什麼意義的讚賞。當我踏過終點時心裡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因為那些感動的時刻都在路上,在那些未必知名卻在我心裡深深烙印的地方。過去我也常常嚮往那些大家覺得好的東西,好的餐廳、好的旅館、好的設計、好的音樂、好的風景,或讓眾人替自己決定什麼是美、什麼是好的搭配,什麼才叫有質感,其實很多都相當有道理也相當可信;但當我走過這條路,也深深體會到那些屬於我的相遇和感動,時常跟這些毫無關係,我想這就是許多背包客所說的「認識自己」的一種過程。
初來到以色列時吃到當地的早餐拼盤,上面有許多種切丁的蔬菜跟醬料,我就在想這些東西到底哪個要跟哪個配,我不希望自己看起來像個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但是稍微觀察一下,我發現這裡沒人在乎這種事,你想怎麼配就怎麼配;沒有人會覺得你很奇怪,每個人都接受別人有自己的方式,「奇怪」也是其中一種正常。我在米茲佩·拉蒙剛好是安息日,青年旅舍的主人帶著大家剝餅,舉行猶太教安息日的晚餐儀式,跟基督徒的聖餐禮相當類似。他一邊示範一邊介紹猶太人的傳統,口中哼著祈禱文搭配的旋律。他說他過去以為旋律只有一種,直到他當兵才發現原來有很多人的旋律都與他從小學習的不同。他說,如果你問五十個猶太人關於猶太教的禮儀和規則,五十個人都會給你不同的說法;他老婆在一旁應聲「我不同意」,大家都笑了出來。
我不知道這種開放的態度跟這裡的宗教是否有關係,但多數猶太人對信仰相當認真,除此之外,還有阿拉伯裔的穆斯林,和無數的朝聖者聚集在這片土地。要在這裡享受生活,肯定要有即便面對生命中重要價值相異的人,仍然能泰然相處溝通的能力。互相「不同意」又能像一家人一樣好好相處,是這裡的日常。
走完步道後抵達耶路撒冷,這裡的繁華、擁擠、琳瑯滿目的商店,還真讓人有些不習慣。比起我心中對聖城的想像,這裡儼然是座觀光城市;讓我不禁納悶耶穌在聖殿裡生氣的推倒兌換銀幣的人的桌子,當時的耶路撒冷又是什麼樣子?在路上遇到兩個中國人,其中一個人已經來了數次,他一邊帶路一邊感嘆耶路撒冷這幾年的改變。這裡的遺址一層壓一層,瓦礫中都充滿著歷史記憶,即便大軍將城傾覆也不足以撼動耶路撒冷的底蘊;但是商家進駐、在各處販售門票、新的建築設施,卻悄悄地在這座城市發酵,讓她開始有點不同。我已經懷念起步道上的一切,平淡而震撼,身體明明沈重,心裡卻無比輕盈。如果夜夜笙歌是聖城的風景,那我寧可在曠野中餐風露宿。
不過我一點都不想破壞大家對耶路撒冷的想像,因為仍然有許多人握著神的應許來到這裡,甚至一次又一次。某天我與另一個台灣背包客在最後晚餐遺址的頂樓,遇見一群基督徒唱著歌敬拜神,那個朋友雖然不是基督徒,聽著也相當感動。我也在旅館認識一位退休的老先生,每年都來這一兩次,家人也時而擔心他一個人在外。他在吃早餐時跟我聊起耶穌,那是他的熱情所在。我只能說,一個人相信什麼是看的出來的。旅館昨天晚上播了蝙蝠俠電影,裡面有句台詞剛好能為此作結:It’s not who you are underneath. It’s what you do defines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