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給期待活得從容優雅的母親
檢舉
若在地鐵站見到步入「人生之秋」的女人,無論車廂多麼嘈雜擁擠,她們即便站著,也總能優雅地從包包裡抽出一本小書(而非抽出手機焦躁地滑啊滑),翻到書籤夾頁,無視外在擾攘,瞬間沉入她們的閱讀世界,令人不禁想像她們如何從粗糙的日常中忙裡偷閒,享受精緻與深刻,哪怕只是從這一站到下一站的片刻。
華人婦女的期待
書市題材的熱絡,反映華人婦女的期待——期待自己的老年,也那樣從容與優雅。但也不禁感慨,從觀念與心態的養成,到落實於生活的實踐,尤其在瞬息萬變的客觀環境和諸般限制之下,由認知到行動,那不僅考驗傳統價值、慣性思維與耐性的距離,在某些情境之下,更是代價不凡的一段痛苦距離。
而認知與觀念的養育,則與兒時教養密不可分。曾經聽聞教會友人提及九歲的兒子在飯前禱告時,苦著一張臉,口中念念有詞,彷彿待會兒等著他吃進肚子的是要了他小命的毒藥。一問之下,才知道孩子擔心不好好禱告,會得罪那易怒的上帝老人家。
為母者心直口快地直指孩子心中的上帝如果那麼可驚可怖,那不信也罷,以後不禱告也不去教會了!孩子瞪著眼,難以置信這番近乎離經叛道的結論,竟從自小帶他認識信仰的母親口中說出;但他隨即明白,母親其實是以退為進,想逼他好好反思,甚至大膽批判自己「所信為何」。
反省不但是件好事,而且越早越好。如果救贖反成了捆綁,祝福反成了窒礙,這一切,所為何來?
最疲於奔命吃力不討好的群體
環顧身邊充滿壓力的女性與母親們,無論透過工作場域或教會所接觸的她們——有一味犧牲而滿腹怨懟委屈的母親,有不斷容忍丈夫粗暴對待自己與子女的母親,有無力面對現實而動輒情感勒索的母親,有從不示弱而追求完美的母親,也有只顧成全家人而徹底漠視自己、面貌模糊的母親……。她們到底在什麼樣的家庭背景與教育環境下,壓抑了她們檢視與質疑一切看似理所當然,實則有違人性與信仰本質的思維?
或者,說得再直接,這群在傳統東方價值下成長的女性,如果沒有被賦予反思與批判的空間,若再逕自加上「徒有嚴苛的宗教規範,卻毫無真實信仰關係與本質」的宗教教育,那無疑是對女性成長過程中的雙重枷鎖與恐嚇;這樣的女性與姊妹,如果還能保持不扭曲、不分裂,已是莫大的恩典。
但是,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有人曾經提醒她們嗎?無論是否決心改變現狀,都要從「自我覺知」開始;有人曾經鼓勵她們嗎?無論能堅持多久或走多遠,都要認清一件事:自由地反省、檢視甚至質疑自己當下的現實處境、婚姻關係、親子互動與信仰生活,從來就不是離經叛道、不負責任,反倒是合情合理,也合「上帝旨意」的心態。
尤其今天的基督徒女性,夾在上一代的傳統期待與下一代的疏離自我之間,她們是這個世代最疲於奔命又吃力不討好的一群人,如果再加上宗教生活的「見證」要求,她們肩頭上忍辱負重的壓力,還得隨著信仰實踐的選擇,而陷入更大的焦慮。
教會能鼓勵深度閱讀與分享
作為母親與姊妹們的屬靈家庭——教會或信仰團體,我們能做什麼?先透過教導,與鼓勵深度閱讀和分享,把聖俗標準的「沾黏」狀態釐清與整理;對「異己」多一點包容與聆聽;對信仰與人性的掙扎多一些討論與接納;對思考與質疑的不安,多一份理解與耐心,或許是個好的起點。
面對充斥各種社群媒體的「雞湯」論調,姊妹們置身迥然相異的兩個世代之間,若不思考,只會使她們陷入信仰淺碟化,進一步將自身受造的獨有價值任由外在標準來定義。那種不經思索而照單全收的思維與行動,是令人憂心的宗教盲從。
儘管思考過程可能迷惘,甚至因抉擇而犯錯、出走、或為此受苦;但如果可以選擇,與其成為待在父親身邊那位日益冰冷而漠然的「長子」,我們寧可像「浪子」,因為歷經徹底「醒悟過來」而重返天父家中的回歸,才是真正回歸與救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