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強調聖靈恩賜是否帶來危機?
檢舉
傳統教會的主日崇拜大多著重於講台教導,而忽略聖靈恩賜的服事;一些強調聖靈充滿、聖靈工作的教會,在教會拓展上有較多的活力,但較缺乏系統性的講道。我們要如何平衡這兩種型態的教會,同心合意而不彼此批評論斷?
首先,先介紹何謂「第三波靈恩運動」。一般學者認為第一波靈恩運動從廿世紀初開始,第三波靈恩運動則發生於1980年代,由溫約翰所帶領的葡萄園運動,以及他和彼得魏格納(C. Peter Wagner)在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合教的「神蹟奇事與教會增長」科目。
該科特別研究靈恩運動,認為這是第三世界(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教會人數增長的關鍵。每次課堂除講授外,也設有一小時實驗堂,鼓勵人人操練醫病趕鬼、運用知識及智慧的言語。他們主張這些聖靈恩賜的運行,有助廣傳福音,證明神國降臨,故稱之為「權能佈道」(Power Evangelism)。第三波靈恩運動的影響,今已遍及世界各地。
恩賜運行應規矩有次序
然而,這同時引起教會界各種辯論:過度強調聖靈恩賜是否帶來危機?「恩賜」原文是禮物、贈品的意思,而「聖靈恩賜」就是神給教會屬靈的禮物;但教會應該謹記神給信徒最寶貴的禮物,是藉信靠主耶穌而得著的「永生」。
聖靈的恩賜是聖靈隨自己的意思,賜給渴慕追求的信徒,使他們擁有屬靈特殊的才能,目的是為了要造就教會。(哥林多前書十二章7、11節),因此,信徒當謙卑渴慕追求,但不應高舉「恩賜」過於賜恩賜的主。
若說「聖靈恩賜」是教會增長、復興的途徑,那麼教會增長應以「神的話」作基礎。傳道人要按著原文意思分解聖經真理的道,並且鼓勵信徒起來行道;之後再加上聖靈的運行,使各項恩賜彰顯,這樣才是真正的復興。
聖靈恩賜在教會中適當的運行很重要,但運用恩賜前,應先有屬靈恩賜如何運作、如何接受管制、如何分等詳盡的教導,才不致於造成失控、失序,或者滲雜人為的「加工誇大」。因為,「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哥林多前書十四章40節)。教會聚會的程序各有不同,都是幫助信徒經歷神,使教會得益處。
恩賜運行建立在真理之下
基督徒應看重靈命,與神建立關係,恩賜大小應是其次。至於不管信徒受裝備多少,只管恩賜有無彰顯,或不管信徒愛主委身多少,只管恩賜有無果效,這樣的教導與帶領都不合宜。
此外,聖靈恩賜每個人的領受的不同,不要互相比較,而且要懂得謙卑,因為一切都是從神領受的(哥林多前書四章7節、雅各書一章17節)。也不可輕忽聖靈的扶持(提摩太前書四章14節),要常如火挑旺起來(提摩太後書一章6節);也要用「愛心」去運用恩賜(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全)。
總之,信徒對追求靈恩應有審慎態度,不能囫圇吞棗地去接受,因許多人追求聖靈恩賜,是把信心建立在「感覺」和「眼見」上面,這樣的追求已經不是追求聖靈,而是追求現象。所以,教會如何在追求「神的話語」和追求「聖靈恩賜」之間取得平衡,使「恩賜」的運行建立在「真理」之下,這是教會值得不斷省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