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奮興佈道的推手:張金波牧師的信仰故事
2019-07-31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日治時期臺灣奮興佈道的推手:張金波牧師的信仰故事

檢舉
鍩虹潱鏁欒珫澹囧牨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日治時期臺北榮町通(維基共享)
◎陳中陵 (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教會歷史中不乏病得醫治,跟隨基督的見證,張金波牧師(1884-1939)便是例證。張金波生於宜蘭鄉下,年幼時體弱多病、藥石罔顧,雖尚有三姊,但身為男丁,有延續張...
◎陳中陵 (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教會歷史中不乏病得醫治,跟隨基督的見證,張金波牧師(1884-1939)便是例證。張金波生於宜蘭鄉下,年幼時體弱多病、藥石罔顧,雖尚有三姊,但身為男丁,有延續張家香火的重責大任,因此母親四處進香拜神,即便散盡家產,仍盡一切所能,祈求神明保庇獨子平安長大。

恩典臨到寡母
當時馬偕牧師至噶瑪蘭地區巡迴宣教,金波母親雖有民間信仰的束縛與壓力,但為求兒子平安健康,隨從平埔族信徒偕阿云聽道信道,當時張金波正值十四歲。

「…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祂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至大的上帝,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賄賂。祂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申命記十章17-18節)上帝的話說到做到,恩典臨到這位早年喪夫的寡母身上,垂聽孤兒寡婦聲音的上帝,賜給張金波夠用的體力與健康,羸弱的身軀逐漸勇健,母子的信仰越發堅固,成為噶瑪蘭地區的早期教會信徒。

1899年九月11日,張金波與母親在宜蘭由馬偕牧師施洗,後隨馬偕回到滬尾接受裝備,張金波成為牛津學堂學生,而母親則在婦學堂受訓,成了宣道婦(Bible women)。1901年馬偕因喉癌病逝,這段療養病痛期間,張金波同與馬偕門生隨侍在側。

早期臺灣教會信徒婚姻聯親往來密切,自成一個封閉的人際網絡,當然也與民間信仰體系下的人際社會排擠耶穌信徒有關。1904年,20歲的張金波迎娶八里坌教會劉牛長老的女兒劉寶貝為妻,婚後生下七男三女,長子為崑遠。

走遍北台灣牧養群羊
張金波曾接受北部長老教會傳道局的派遣,以傳道的職分在北臺灣多所教會牧養服事,宜蘭流流仔、艋舺、頭城、桃園、滬尾、大甲。1918年封立牧師,就任大甲教會首任牧師,之後又在基隆、大稻埕服事教會兄姊。在基隆的四年(1924-1928)牧會期間,還需要照顧鄰近的教會,像是位在山區的雙溪教會,當時稱為頂雙溪教會。早年留下來的信徒名冊,載明金波牧師一年一次於此堂會為信徒施洗,四年下來男女老少共14名領洗。他更常做的是,將上帝的聖言餵養教會群羊,如同當年馬偕一樣。

接著金波牧師受聘至大稻埕教會,這也是他生前最後一間服事的教會。1935年十至十一月,臺灣總督府在臺北舉辦「始政四十週年記念博覽會」,是執政當局前所未有的大型活動。北部教會也希望藉著此次活動,動員教會力量,達到宣教的目的,因此在第一會場(公會堂,今中山堂)設置「基督教無料休憩所」。無料就是免費的意思,歡迎參加博覽會的遊客,免費來基督教區休息,喝杯茶、聽福音。

這很像現在每年在各地舉辦的臺灣燈會,由當地教會聯合設置基督教燈區,為遊客祝福禱告,甚至來個福音解籤。原來在80多年前,臺灣教會就已經有這樣的佈道策略。金波牧師當時是北部中會議長,指派北部各地傳道人、神學生、宣道婦以及教會信徒到場宣教,齊心領人歸主。

當時原本要請中國奮興佈道家宋尚節博士來臺灣主領聚會,不過因故延至隔年(1936年)四月中旬,宋尚節渡海來臺舉辦臺灣教會史上的首場奮興佈道大會,臺北場借用大稻埕禮拜堂,當時的駐堂牧師就是金波牧師。

4141_日治時期臺灣奮興佈道的推手_2

宋尚節奮興佈道會(大稻埕教會提供)



火熱宣教 齊心領人歸主
金波牧師在大稻埕教會服事的時間最久,長達11年(1928-1939)。彼時正值中日戰爭如火如荼進行著,雖然臺灣總督府政治干預宗教的情形越發顯著,但金波牧師承續宋尚節奮興佈道後的熱誠,秉持傳揚上帝恩言,趁著火熱宣教的心熊熊燃燒,致力於「三年運動」(1936-1938)救人靈魂為要務,廣傳悔改赦罪的信息,如同彼得後書所記:「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1939年九月13日張金波牧師病逝,教會史無前例的以「教會葬」方式,表彰金波牧師的服事貢獻。

傳為美談的是,長子崑遠(1905-1997)從小在教會長大,接受呼召獻身為主,考入臺北神學校(今臺灣神學院)接受聖經裝備。金波牧師逝後不到三個月,十二月3日,34歲的崑遠牧師接任父親職位,成為大稻埕教會第四位牧師。

隨著上回我尋找畫家藍蔭鼎而踏查大直福山墓園,金波牧師和寶貝牧師娘,以及許多早期大稻埕教會的信徒也葬於此地。十字架形式的墓碑,墓塚後方背靠的「張」字姓氏,結合中西合璧的墳墓造型,說明早期信徒在中西文化接觸的過程中,營造一種彼此相融的外顯模式;再加上金波牧師墓碑的生卒年月,是以日治年號(明治17年、昭和14年),而非以主後年代刻記,更顯日治時期臺灣教會喪葬儀式的多樣風貌。

張金波劉寶貝夫婦墓 (作者今年五月拍攝於福山墓園)

張金波劉寶貝夫婦墓 (作者今年五月拍攝於福山墓園)



事奉是上帝給人的禮物,為的是有分於神的恩澤,神的兒女能具體參與這行動,實是早期信仰前輩留下的恩典滋味與奮興行誼。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