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4 基督教論壇報 / 休閒旅遊

司馬庫斯人文旅記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司馬庫斯部落(來源:維基)
◎洪慧燕 新竹縣尖石鄉的泰雅族部落「司馬庫斯」給人的印象是:純樸、原始部落、巨木群聚等,一個未受汙染的世外桃源。久聞其名,於是在一次主日崇拜結束,我們一行人開著車,前進北台灣最深山的原鄉,探索「...
◎洪慧燕

新竹縣尖石鄉的泰雅族部落「司馬庫斯」給人的印象是:純樸、原始部落、巨木群聚等,一個未受汙染的世外桃源。久聞其名,於是在一次主日崇拜結束,我們一行人開著車,前進北台灣最深山的原鄉,探索「上帝的部落」。

一路上,討論著司馬庫斯是在山谷還是在山上?路況如何等等。我們入山前已經加滿油,然而車子經過新竹內灣,油箱只剩四分之三。已過中午,擔心天黑山路難行,但我們還是硬著頭皮前進。

沿途在一些羊腸小徑會車,我們亦步亦趨尾隨兩輛大巴士。許久之後,來到岔路口,左方牌子寫著「司馬庫斯」,底下擺滿各式告示;大巴士則右轉至路況較佳的道路。我們下意識選擇跟隨著大巴,直到看到岔路「鎮西堡」,才驚覺偏離航道了!

什麼!跟錯方向?原本開心氛圍變得忐忑,因為過了三時,油錶近半。大伙兒顯得焦急,眼前一隻野生雉雞悠閒擋在路間,一車子沒人有閒情為牠留影,反倒催促快快讓路。直到看見被忽略的指示牌,整個下坡路段顛簸難行,又開始懷疑:「這回走對了嗎?」

路上一個個手寫公里數,引領車子行駛到目的地。當高高的牌樓寫著:「歡迎光臨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此時才鬆一口氣。

↑引領遊客進入部落的牌樓。

↑引領遊客進入部落的牌樓。



保留傳統 奠定文化根基

接近傍晚,我們趕上最後一梯部落導覽,展開曾被稱為「黑暗部落」的第一類接觸。映入眼簾,大大的標語寫著:「無菸社區」,讓人一改對原民刻板印象,加上環境整潔,散發一股歐洲小鎮風情。導覽員是部落族人,專業且細心訴說部落今昔。

我們環顧族人為子孫親手木造的學堂,一邊躲雨,一邊聽著當地居民受教育的經歷;如今為保留傳統,推動中文與泰雅語雙軌教學,奠定文化根基。

此時,細雨仍綿綿灑落,沿著濕漉漉的車道,一盞盞朽木做成的蜂窩燈罩,搭配清華大學無藍光的類燭光OLED路燈,使部落籠罩一股清幽。路燈設計以不傷害自然生態為考量,此雙贏策略,乃符合神託付人類管理萬物之使命。

當我們來到一處,導覽員特地推薦夜裡若餓了,可到全台最深山的鹽酥雞攤解饞;原來部落百分之九十的族人都加入「土地共有合作共生」的共同經營圈,是依循初代教會「全體信徒在一起生活,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之原則。因此,族人有足夠條件向銀行申請貸款,提升部落生活品質。

導覽結束前,我好奇問道,當地特產的水蜜桃呢?導覽員幽默回應:還在努力長大呢!這表示我們來訪的時機不對,過些時候,才有機會品嚐傳說中的珍饈。

晚餐後,我們漫步到部落教堂。黑暗中,兩根不規則的木頭交錯在講台上方,十架散發的光芒,讓人有股說不出的悸動。是的,這更像是主耶穌為我們的罪釘死的十架,不是華麗木雕,乃像這平凡枝幹,叫萬民看見祂犧牲的愛。

為信仰及生態不遺餘力
次日清晨,我們選擇先到瞭望整個部落的觀景台,欣賞山嵐在谷間、稜線間繚繞,接著深入生態公園體會先民篳路藍縷的蹤跡。

回到部落教堂,巧遇上一群小娃兒在幼兒園上課。我與一位女老師閒聊,談到因當地發展觀光,子弟返鄉就業,加上沒有外來攤商吵嚷,故開創專屬生活圈。沒多久,幾個孩子們要求到觀景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跑來拉著我的手,邀約同遊,我笑著說:「阿姨剛剛才從觀景台下來呢!」老師向他示意,小男孩才失望離去。如此赤子心,在平地已不易見!

↑部落教堂十字架所散發出的光芒(圖片皆作者提供)

↑部落教堂十字架所散發出的光芒(圖片皆作者提供)



在上午十一時之前退房,趕著下午二時交管前離開部落。看來此行無緣一窺巨木群錦繡風貌,於是決定在部落周遭作最後巡禮。當我們來到三根約三米高的石柱裝置藝術,石柱旁的碑文深深打動我,原來這是司馬庫斯立石為記的重要地標,以此宣揚神作為的美好見證。

從司馬庫斯下山,到泰崗部落,沿途道路維修人員頂著豔陽,揮灑汗水,為接下來兩個月部落農忙而努力鋪路;一條平坦道路,其實是辛苦的工作者們,如珍珠般的汗水鋪設而成。當我們通過崎嶇不平路段,原以為就此順暢抵達平地,卻遇上籠罩一、二十分鐘濃霧,遂展開五里霧中的驚險體驗;加上油箱只剩四分之一,更令人冒出冷汗。感謝神,最後平安到達內灣;加滿油後,一車子的人又開開心心、在歡笑聲回到各自溫暖的家。

回想這趟旅程,看見司馬庫斯族人為信仰、為子孫、為文化傳承、為自然生態的努力與擺上,謂之「上帝的部落」,真是實至名歸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