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時區外的心跳—記肯亞國際志工團的學習
檢舉
◎ Q安
四十二天,聽起來像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卻一轉眼就過去了。
出團前,心中的徬徨彷彿昨日;坐在飛機上,只覺得自己要去肯亞做好多又大又難的事。一個經驗與能力不足的大一新生,能在五個時區...
四十二天,聽起來像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卻一轉眼就過去了。
出團前,心中的徬徨彷彿昨日;坐在飛機上,只覺得自己要去肯亞做好多又大又難的事。一個經驗與能力不足的大一新生,能在五個時區外的肯亞達成些什麼呢?
剛進入清大肯亞國際志工團的我,簡直是一無所知。當初想加入志工團,無非是希望在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可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而國際志工不但可以為社會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還可以讓自己看看更廣大的世界,何樂而不為?
航向非洲 從零開始
等到真正加入了,領隊帶著團員探討一些志工的本質,以及社會大眾對於國際志工的一些質疑,才發現有好多之前從來沒有想過的議題,等著我去思索。在籌備期間,我有時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急了,還沒想清楚就懵懵懂懂的航向未知。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慶幸自己在報名截止日按下網路報名的「送出」鈕。
然而,在籌備期間的確經歷許多挑戰與挫折。為了預備出團後要在肯亞進行資訊教育,我從一個沒有任何資訊背景的泛泛之輩,慢慢摸索,到學會如何拆裝主機、維修電腦、重灌軟體、使用軟體維修工具……這段期間的蛻變可不是風平浪靜,而是充滿起起伏伏。
有時看著堆積如山的待辦事項而感到茫然無助,有時因為終於學會一樣新技能而內心充滿狂喜,有時卻因為一些失敗而窒息在自我懷疑之中,有時更是為了團隊而忙到徹夜未眠,忍不住掉下心酸的淚水。
這段時間,聖經腓立比書四章13節:「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成為我繼續奮鬥下去的動力。感謝神,在這個過程中,我成長了不少,學會在必要時放下身段去尋求幫助,學會意見不合的時候,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學會如何從挫折中再次站起來。
燦爛笑容 珍惜學習時光
歷經了出團前的風風雨雨,直到正式踏上肯亞的國土,我似乎又變回當初那副無知的模樣,從零開始認識這片廣袤的土地。肯亞的一切都與過去的所見所聞截然不同,不論是人種、語言、文化、氣候.等,都呈現一個全新的風貌。
記得在肯亞的第一站—首都奈洛比,我們住處的用水是含有鈣與鎂的硬水,與平常在台灣熟悉的水質有異,流過指間的觸感滑滑的,像混了肥皂一般。沒有想到像水這麼基本的元素,在不一樣的地區也可以如此的不同。
到了Nakuru開始正式執行計畫,更是感受到肯亞人與台灣人的差別。比起台灣人的含蓄內斂,肯亞人相較之下十分坦率與熱情。儘管才第一次見面,肯亞人也會給我們最燦爛的笑容與溫暖的擁抱,嘴裡一邊說著:“Karibu”(Welcome) 與 “Hakuna Matata” (No worries)。
肯亞人也非常好客,總是將上好的留給客人享用。在中學服務的期間,學校總是為團隊準備滿桌的佳餚,順便端上一壺熱騰騰的奶茶,還不忘準備洗手用的水盆、洗手乳與擦手巾。
與肯亞的高中生互動的過程中,更是感受到他們的認真好學。在Kisumu地區,我們服務的是一間女校,當團員在台上教電腦的基本軟體,不難聽到台下的女孩抄筆記時,筆尖輕觸紙面的唰唰聲。頓時感受到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電腦,對她們來說是多麼得來不易的資源。
給或不給 天人交戰
看到學生那麼珍惜我們帶來的電腦以及資訊課程,我感到無比的欣慰。但也因為我們是資源擁有者,團員們被學生甚至老師索取資源的狀況也不少。
他們在要資源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惡意,但我不禁省思,會不會是各國給予肯亞許多的物質資助,而養成當地人與外國人要資源的習慣?籌備期間,領隊帶大家討論到國際志工在給出資源前,若沒有做好妥善的評估,不但對當地沒有益處,還可能造成當地經濟和人民尊嚴的負面影響。
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們在某個週末去參觀肯亞Nakuru的農業博覽會,遇到兩個約八、九歲的小男孩朝著我們走來。當時沒有多想,便很開心的和他們打招呼,並且和他們寒暄了幾句。沒想到才聊了一會兒,其中一位劈頭就問: “Do you have any food?”原來這兩個小男孩來搭訕我們的用意是要向我們討食物。
那時的我,內心十分糾結。真的當了志工才深刻體會到,幫助人可以很簡單,但也同時錯綜複雜。對於這兩個小朋友來說,或許給他們一小包餅乾就是莫大的幫助,但多次的志工反思提醒了我,助人之先要考慮的面向還有許多。
例如,這個舉動是否能滿足當地人真正的需求,是否會對個人與社區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所做的有沒有辦法永續發展……。若是將手邊的餅乾給這些孩子果腹,我或許為他們解決了一餐,但是他們之後的每一餐該怎麼辦?這個舉動會不會導致他們未來繼續討食物的習慣?除此之外,如何讓人在接受幫助的同時仍然保持自己的尊嚴、以及能夠對社區帶來一些回饋,都是在幫助人之前需要審慎評估的要點。
經過一番內心的拉扯,因著上述種種原因,我最後還是婉拒這兩個小男孩的請求。而當我頭也不回的走了,再多的理性思考,依然揮不去那陣陣襲來的罪惡感。
做你能做的 掛慮交給神
在肯亞的每一天,都在學習把事情想得更周到,學習盡己所能,但也要量力而為。畢竟團隊十四個人沒辦法解決所有的事情,懂得如何取捨是每一個人必須學習的功課。特別是每次訪查完一間新的學校,團隊都會坐下來仔細討論與評估未來與該校合作的可行性,避免服務淪為盲目的幫忙,讓一片好意釀成大災。
「做你能做的」。
這是長期在肯亞貧民窟辦學的台灣女牧師——錢韻中給團員的勉勵。她提醒大家,不要奢望可以解決在肯亞目睹的所有問題,因為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在追求理想的同時,還是得考慮到現實的條件,才不會造成我們什麼都做一點,卻什麼也做不了。
在肯亞的四十二天,我也漸漸認清自己的限制。好在我們有一位全能的上帝,我知道肯亞的每個生命都掌握在祂的手中。對於自己無能為力的事,我不再像當初那樣感到自責,反而將這些無助轉換成禱告,將我的牽掛交託給能夠成就一切的神。
廣袤大陸 體會人渺小
四十二天,似乎做了很多事情:服務了三間學校、辦了兩場工作坊、訪查了各地的中小學,還拜訪了醫院、市集、教堂。但真的要講述我們的成就,好像也說不出什麼豐功偉業。回首這段日子,我們十四個台灣人帶著電腦來到肯亞,教導當地人資訊相關的知識—這一切不過是在肯亞播下一些種子,要真的看到種子發芽、茁壯,還是得靠當地人自己的努力,計劃的主導權終究要歸給這片土地。
回國後,在肯亞的點點滴滴依然歷歷在目,團員彼此間的連結也堅強的延續著。我想念肯亞的一切,那香味四溢嚼起來有顆粒感的烏咖哩、在路邊悠閒吃著嫩草的牛羊、肯亞高中生們真誠的微笑,以及夜晚浩瀚無垠的星空。
最懷念的還是我和每一位團員共度的時光;加入志工團之前,我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萬萬沒想到,有一天能遇到這樣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彼此勉勵,一起攜手度過種種的未知與冒險。肯亞志工團的大家雖然來自不同的科系年級,也有不一樣的家庭背景,但肯亞讓我們的生命彼此交織、密不可分。在肯亞的四十二天裡,有時雖然疲憊,但每當我想起身邊有十三個人會陪我一起共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就覺得好幸福。
計畫雖然結束了,總覺得自己還有好多事情想要做,好多任務還沒完成,又感嘆有些工作應該可以做得更好。當我向親朋好友分享起我在肯亞做志工的種種,他們都非常讚賞與佩服,但我覺得這次擔任志工的經驗,反而讓我體會到自己的渺小。
來到肯亞想解決一些問題,卻發現更多我解決不了的事情。想認識更多人,卻體會到不論多努力,還是有一些身為外來者無法跨越的藩籬。我們真的很有限,這一整年的籌備和整整一個多月的服務,有時渺茫的像飛蛾撲火、以卵擊石,但是我們還是去做了。志工其實並不偉大,偉大的是那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