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阿嬤當店員:來看功能強大的北歐教會二手商店
檢舉
◎周傳久(媒體工作者)
第一次看到北歐的教會二手商店,是2004年途經丹麥,二手店的商品有融化舊蠟燭製作的新蠟燭,還有舊衣物和玩具等等。那時覺得新鮮,後來才知道這種兼具環保和收集物品銷售,用以支...
第一次看到北歐的教會二手商店,是2004年途經丹麥,二手店的商品有融化舊蠟燭製作的新蠟燭,還有舊衣物和玩具等等。那時覺得新鮮,後來才知道這種兼具環保和收集物品銷售,用以支持社會服務和宣教的做法,已經有快兩百年。
這類商店早先興盛於北歐,起源於物質並不富裕的年代,為了福音的緣故而設立。這是敬虔的人們回應「重生」的一種生活風格。在乎別人,不願看到別人受苦,希望能貢獻己力。
傢俱和懷舊商品應有盡有
2014年以後,多次在芬蘭看到相似的店面,利用廢棄物品手工重製裝飾品,也有捐贈毛線來打新衣物,甚至合織地毯來幫助本國或他國需要的民眾。2019年在挪威更開了眼界,一個教派差會就經營五十一家連鎖二手商店,平均一家年淨收入估計約五百萬台幣。
這些店有捐出來的各種生活用品,包括燈飾、餐具、書籍、玩具、桌椅、節期用品專區等。有的店面大到超過半個籃球場。每天早上開張時,店員還把許多大桌上的燭台點燃,很有氣氛。
這幾國的教會二手商店多半由退休老人經營,他們沒有待在家裡發牢騷或唱哀歌,而是善用還能走動的身軀與還算清楚的頭腦,兩兩一組排班;一部份在櫃台收銀和幫顧客找東西,還有些在倉庫,幫忙整理捐來的物品。
每間店一定要有的配備
許多人在退休後失去了職業身分和職場人際互動,卻能在二手商店發展新的社會連結,而不會覺得疏離。這種排班的方式使銀髮族有參與感,卻少了面對老闆的壓力。能動腦幫助別人也是一種祝福。
這類店面還有個規則,店員看到新進貨品,即使喜歡想買,也要登錄先上架一天,才可以買。這也是樂趣。
這些店員年歲雖高卻有生活閱歷,看得懂捐贈物品的價值,也學習怎樣擦拭修復、變為可用,有序的擺出來。整間店面放眼望去亮晶晶、五花八門,成為許多城市社區民眾喜歡尋寶的地方。
每個店面會因為參與長者的想法,而有不同陳設方式。但空間配置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必定留有一區擺設沙發、點心和咖啡,讓人可以休息或談話。
設想,社會上可能有些有難處的人不願啟齒,或者不曉得該找誰幫忙,缺乏社會聯結,他們就可以來到這裡。如果當班的長者憑經驗看到這樣的人,會友善的邀請他聊天表示關懷,但又給對方空間。這是一種愛鄰舍觀念的落實。
他們不只是高年級實習生
每次去這些二手店,看到長者兩兩站在櫃台,有些長輩手還有點發抖,但他們還是相互支持一起服務,就想起聖經描述主耶穌差派使徒兩兩出去,甚至要他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其實,兩兩出去或往普天下去,也未必只有上街傳福音一個方法。若是在人們的生活圈預備好地方,接待願意進來的人,也是「普天下」了。
老使徒也許不易再遠走天下奔波,在這離家就近的店面,還是可以發揮能力、活出福音。而且這樣接待社區朋友很自然,經過人生風浪的長者還能在這裡服務,豈不有「人生勝利組」的感覺?他們不急,有時間,願意聽人說話,除了提供二手物交流,還讓有些中年人得到支持與安慰。
這種店誰會光顧?都是老人嗎?其實年輕人會來,因為以前物品風格和材料實在。新移民也來,因為可以認識這個社會的文化、透過交談融入社會有安全感,事實上也買到便宜實惠的用品。
還有從事老人日間照顧,與在機構帶活動的人,前來選購懷舊材料。另外一種人是寂寞孤獨的人,來這裡很自然可以與人互動,一解苦悶孤獨。
北歐這些基督教文化的國家,投入這種服務行之有年,二手商店的經營已經專業化,還有物流車。他們「服事」的本質總顯露於空間和人的互動中。一代傳一代,展現創意也有榜樣,還發展到連鎖經營,儼然是一種社會企業。
當然,這些店和純粹賣衣物電器的舊貨攤還是不同。教會二手店的店員不是要來搶生意,也不從消費能力評斷訪客。因為這是接待人的服務,要讓人與人恢復本應有的關係,並齊心將所得,再用於祝福人的事工而非拼出業績。
現在台灣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其中健康的老人不少。他們該做什麼,既不被嫌與年輕人搶位子,又能有貢獻?既能維持社會連結又能服務別人?
教會也需要投入資源,服事被政府福利制度忽略的人。而當環保問題越來越嚴重,有些教會也會推動跳蚤市場,但因欠人手只能偶一為之,或者還要學習怎麼經營。若是看到這類商店的策略性潛力效益,或許也可以著手發展。
至於從教會募集資源的角度來看,若我們把握這種商店的本質來思考,或許和福音咖啡廳、和拍微電影放社群媒體相較,這也是另一種很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