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清水模建築大師】廖明彬:以自然建築工法呈現最真實的教堂之美
檢舉
921地震投入災後重建工作
「建築不僅是構造,而是人與空間的對話!」廖明彬說,建築不僅是構造、空間及裝飾,它詮釋了量體的生命力,人與空間的對話,以及人類演進的歷史軌跡。他強調,建築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人類的每個行為也會構成建築的一部分。建築最能彰顯建築本身,從生活中不斷被辯證,並且持續影響人類、社會與環境!
出身傳統信仰家庭的廖明彬,小時候常跟著家人在工地幫忙,開始喜歡上建築,長大後也走上建築業這條路。40歲那年,正值事業巔峰的他,卻因故萌生退意,呈現半退休狀態。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當他得知震央南投集集地區災情慘重非常不忍,地震隔天立即前往集集災區,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胡寶林教授組成「九二一集集民間重建工作站」,以義工身分參與災後重建工作,協助當地災民進行家園、心靈及產業的重建工作,服務包括集集、竹山、名間及水里地區的災民。
當時廖明彬每天開車往返台中和南投,一早出門忙到半夜三、四點才回到家,持續兩年多的時間,幫助四十多戶重建家園,也協助一百多戶災民修繕評估、規劃設計房子。完成階段性任務之後,2002年,他接著前往南投中寮地區與東海大學建築工作隊合作參與「九二一災後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協助當地災民重建家園及整體社區營造工作。待災區整建告一段落之後,才重新回到了建築業。廖明彬說,過去自己也曾在南投承包建案,921地震發生時沒有任何一件倒塌,甚至還開放成為臨時避難的場所。因著過去對建案設計施工細節的堅持,當地震來臨時才能經得起考驗。
921地震之後,廖明彬更深體悟到建築與整體社會之間的關聯性,開始重視屋主(業主)、建築設計(建築師)及施工營造(營造商)之間的合作關係。他認為,「建築」不光只是建造一棟房子,是乘載「家」的重要核心,讓人們可以安心居住、受到保護,並與社區環境自然融合在一起。他也強調,「身為建築師,除了建築物本身之外,更需要正視社會關懷、看重社會責任!」
參與教會建堂認識信仰
2003年,廖明彬與林友寒建築師合作,從興建台中市「彭宅」開始嘗試接觸清水模建築。隔年,因著受到教會牧長們的信任與託付,他首次與廖偉立建築師合作台中救恩之光教會建堂工程,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參與教會建案,也成為生命轉變的重要契機。台中救恩之光教會於2005年底正式開工,記得開工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聽見有個聲音告訴他:「你不是只建這一個堂,以後還有很多堂要建……」建堂期間,看見教會牧長及弟兄姊妹甘心樂意無私奉獻、禱告及付出,全心全力支持建堂,讓他相當感動。此外,有好幾次要灌漿前就遇到下雨天,眼看工程無法如期進行,大家不斷為施工禱告,憑著信心照原定計畫進行,每到要灌漿時,雨就停住了,真實經歷到神的幫助。建堂完工之後,他也決定在教會受洗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