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6 基督教論壇報 / 人物見證

【台神院長Talk—談神學教育】蔡慈倫:盼新一代神學生與世界接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梁敬彥 追蹤
蔡慈倫院長接受本報訪問後留影(梁敬彥/攝影)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我期待台灣神學院是眾教會、眾信徒的神學院,興起與世界接軌的新一代神學生與傳道人!」台灣神學院院長暨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校長蔡慈倫牧師日前到本報早禱會分享及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台神開學能眾人團契是恩典
「開學當天我深深感到,在疫情影響之下,基督徒能夠一起聚會,是何等的恩典!」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關係,台灣神學院暨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這個學期延後至二月25日才正式開學。蔡院長說,這學期有好多學生因為疫情的關係沒有辦法如期入境,「恐怕這學期都沒辦法跟大家一起敬拜、學習。」

蔡院長也在開學禮拜跟台神的師生們分享說,這段時間她更深體會到潘霍華牧師所著的《團契生活》書中所寫的一段話:是「教會能夠以看得見、有型的方式,一起分享神的話、舉行聖禮,這是上帝的恩典,因為有許多人沒有這樣的福氣!」

「有型的團契是一種恩典!」蔡院長感恩地說,更是一股「善」的力量的群聚,能夠對抗那黑暗的權勢。
蔡院長與學生互動(圖/台神提供)

蔡院長與學生互動(圖/台神提供)



21世紀有三種宣講者
「來到這裏是要按照你/妳的專長,無論是到台神接受裝備,還是媒體(文字)工作者,透過不同領域、專業的學習,去開擴對各個領域的理解,這個是很重要的!」蔡院長說,提摩太.凱勒牧師在他的《文化講道學:向懷疑世代傳講基督》的著作中,提及到今日的「preacher」(宣講者)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像她這種「領受呼召的傳道人(全時間)」、第二類就是「帶職傳道人」,這在現今的普世教會很普遍,就是帶職事奉。這些人在社會上有正職的職場工作,並接受神學的裝備(正規學制或延伸制)後,在教會裏教導、帶領信徒明白聖經,以及帶小組。而「平信徒傳道人」則是第三類,他們透過個人網路社群傳遞內容(文字、影音),宣講上帝的話的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21世紀神學教育普及化
蔡院長舉《基督教論壇報》為例表示,「媒體所撰寫的內容(文章),透過紙媒及社群平台發表出去後,影響力往往是大過牧者在一間教會裏的一篇講道!」蔡院長說,因為它所能夠「觸及」的特定及不特定的群眾,是比教會還要廣泛。但無論是哪一類的宣講者,其實傳講的「都是本於上帝的信息」。

談到面對21世紀網路及社會快速的變化,她會如何帶領台神面對挑戰、導入新思維、進入新世代?以及帶領新一代神學生與世界接軌?

蔡院長說,不單是台神,其實「創新」與「突破」是21世紀神學教育必須共同面臨的議題。21世紀已是「網路無國界」的時代,台神其實也在研議新的策略和方法,讓神學教育能夠普及化。

「神學院在現今的世代,應該已經不單屬於傳道人及神學生,而是眾教會、眾信徒的裝備站。」蔡院長指出,未來台神不單是長老教會的神學院,更是跨宗派教會傳道人及信徒可以來充電、裝備的神學院。

蔡院長舉例,從她去年接任台神的院長之後,台神已經開始更多使用網路,期待未來朝向「線上教學」的方向努力。在台灣,各神學院都面臨招生的挑戰,而在網路及新媒體發達的現代,下一代的神學生資訊取得管道更多元,也更具「思辨性」。蔡院長說,對於下一代的神學生的思辨性會不會比上一代更好,她還在觀察,但對於網路世代的蓬勃發展,已經有學者提出來「膚淺化的危機」,她的看法是「資訊接收多而快速,不代表信仰有足夠的深度!」
蔡慈倫院長在台神

蔡慈倫院長在台神



宣講者不能單靠魅力更需敬虔
蔡院長說,現今世代很多的宣講者所傳遞的內容,強調的是數字、技巧,甚至是個人魅力,而非強調人格及深度反思。她的看見是:「即便是身處快速變動的時代,神學教育也不要被世界所欺騙,因為我們活在世界,仍舊不屬世界!」

蔡院長說,在這學期台神開學日隔天(二月26日),普世教會就進入四十天的「大齋期」;但在這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很多基督徒及教會反而對於很基本的基督教信仰的操練,都愈來愈不重視。影響所及,「連主日禮拜都不再持守」,或是人到了教會「看手機、作禮拜」,包括信徒及神學生,一大早起床先看Line及上網,卻沒有先靈修、默想及禱告。

「換句話說,無論是神學生還是信徒,不要一昧被這快速的世代牽著走!」蔡院長提醒,教會若想要在現今這樣的世代有影響力,她認為還是「必須回到初代教會最基本的訓練,也就是怎樣的讀聖經、禱告、解經以及經歷福音。」若不是這樣的話,「是有隱憂的」,光鮮亮麗數字的背後,其實不等同「整個教會是健康、強壯的」。

怎麼帶領現在已經在台神及未來要進入台神接受裝備的人「與世界接軌」?蔡院長說,這有幾個面向可談。首先,神學教育的老師要不斷地精進。

現今是跨領域學習的世代
蔡院長說,她第一個努力的方向是讓「神學院的老師在神學院內能夠營造一個不斷學術對話的平台。」舉例來說,聖經學的授課老師,也必須了解神學,教講道學及實踐神學的老師,也需要具備深厚的聖經及神學基礎。台神不單是造就神學生,同樣是提升老師「不斷回應這個時代」,神學院老師及學生都要在自己的所學上要不斷地精進,並要跨領域學習。

蔡院長說,台灣在神學教育的危機就是「我們(指台灣)太小」,我們跟整個西方的學術界相較,常常神學院老師一回到台灣從事教職之後,就因為宣教或是課業繁忙,而跟台灣之外的學界脫節。所以台神鼓勵老師積極參與國外學術會議,或是把國外的學者引進台神,目前她已經努力在進行,「就算因故無法出去,但可以把人帶進來。」
「我一直有很深的負擔是,讓台神的學術環境可以成為老師做跨領域的對話,及互相幫助、啟發的地方,讓老師的學術眼界能夠不斷擴展。」

蔡院長說, 神今天給台神在神學教育領域一個位置,不單只是長老教會所屬的神學院第一間通過教育部立案的學校,也是全台灣的第二間(浸神是第一間)。蔡院長感謝上帝,台神現在的師資在各領域都非常齊全,其中聖經學的老師,是台灣各神學院中人數最多的(新、舊約加起來有將近8位老師),這就是基於「神學教育必須本於聖經」的看見,因為聖經是一切做神學的開始,以及實踐的根基。

此外,神給台神一個得天獨厚的位置是「能夠成為神學的中心」。蔡院長說,台神延攬、邀請各地的華人以及國外的學者來到校內交流、教學,而這也是台神要持續努力的「台灣雖小,但面對未來艱困的處境,神學教育可以讓人看見台灣!」我們不要小看台灣。
蔡慈倫院長在本報早禱會分享信息

蔡慈倫院長在本報早禱會分享信息



神學教育需與世界接軌
蔡院長說,台灣很多神學院老師過去都是到西方去接受神學教育裝備,現今西方社會的光景是「教會也在不斷衰敗當中」,以教會的「生命力」來說,她在美國接受神學裝備的看見是「台灣的教會是充滿生命力的」,所以她鼓勵教會的傳道人「不要小看自己」,任何的神學教育若是沒有教會的生命力「都失了味」。

蔡院長說,當福音在亞洲開始廣傳的時候,這或許是西方教會要反過來跟亞洲的神學院開始對話,甚至前來互相學習的機會。

蔡院長相信,很多西方的學者接到台神的邀請「他們會想來」,因為這也是他們在學術以及西方的教會所要尋求的啟發及感動力,這也是對話的機會。

蔡院長說,台神是一所強調福音神學及宣教的神學院,台神是宣教師所設立的,宣教及福音是台神的DNA,而在聖經、宣教及福音的基礎之下,在這世代要更強調「敬虔」的重要性,雖然敬虔在21世紀會愈來愈不被看重,但教會以及神學教育要成功,敬虔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

蔡院長強調,在這樣的敬虔當中,若人沒有意識到「原來我是罪人」,一切的宣教及神學是有問題的,唯有意識到「我是罪人,神是我的主」進入敬虔的操練當中,這樣帶出的神學才能在這個世代帶給人幫助和盼望。

蔡院長談到,國內外很多巨型教會都有很有個人魅力的宣講人,講道內容很激勵人心,吸引很多會眾跟隨。而很多看重「聖經教導」的傳統教會,會眾卻寥寥無幾。蔡院長說,她學的是「講道學」,在講道學中,奧古斯丁強調傳道人及神學教師要有修辭學的訓練,奧古斯丁看到的問題跟現在傳統教會所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就是「好東西為什麼沒有辦法讓受眾覺得好?」

宣講要有技巧內容生命同樣重要
蔡院長提醒,講道時不要陷入二分法,就是「只要內容好,不管方法」,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只要吸引人,不管內容」。信仰既是張力,也在尋求一種的平衡,就像「律法和福音,代表上帝的慈愛和公義」,她期待從長老教會新一代的年輕宣講者開始,可以在傳講信息時具備一定的技巧,但也有內容及生命,不然就只是鳴的鑼、響的鈸罷了。

就像奧古斯丁把講道學放在修辭學之下,其實他也不斷在提醒「講道和公眾演說是不同的」。任何基督教的講道人都必須要思考「我跟世界的演說家有什麼不同?」

就像心理學看似能夠處理人的問題,如果最後沒有上帝,還是找不到出路的。所以新一代的神學生處在資訊這麼快速及豐富的時代,但如果沒有正確的聖經和神學基礎,就無法做分辨。「這也是當代教會及神學院面臨的挑戰!」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