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2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給掌聲之外 疫情下的護師節省思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本報主筆】每到國際護師節(護士節),護理人員就會受到注目,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第一線護理師如何抗疫與守護民眾健康,更是有目共睹。而在五月12日前,各校護理科系陸續為即將前往醫院實習的護生進行加冠儀式,這個不同於其他系所的典禮,代表「護理師」是個助人並要付上可觀代價的工作。

從頭思想「護理」的源流
國際護師節是紀念近代護理學和護理教育的創始人南丁格爾而訂定的。南丁格爾因為其所做和所信被奉為典範,然而目前在一般學府強調專業價值,不一定重視南丁格爾的信仰層面。

西方護理的源流,無疑與基督教信仰有密切淵源。其實在南丁格爾之前,歐洲已經逐步發展出源於教會的專業化照顧發展。例如德國為顧念無依的身心障和病患,發展出身體照顧到靈性照顧的相關倫理、工具方法與訓練學校。

這些發展的基礎思想來自聖經的人觀,包括人的價值來源、人與神的關係、人的軟弱、人的平等、人的互動關係、人對他人的責任,還有人的盼望在哪裡。繼而探討,誰可得到照顧、為何照顧和如何照顧?

歐洲自宗教改革一路發展的照顧創新服務,許多來自顧念的決心,對人的苦痛的更深在乎和理解。十七到十八世紀,在教會主導政治和教會受到社會重視的時代,教會資源多、人才也多,教會對社會影響大。

十九世紀俾斯麥在德意志當政後,為了照顧效能和社會變遷,發展出公共資源契約的政府制度來涵蓋醫療社福需要,歐洲各國逐漸有類似轉變。這時教會理念的照顧受到挑戰,一方面資源稀釋,二方面理念與政府公共制度未必相同。這使得護理逐漸走向專業化,但本質也不再以基督教信仰為本。

尤其當代移民全球化講求宗教平等,連老牌基督教國家的醫護人員都被禁止在病房診間為患者禱告。這固然是尊重不同宗教文化,但若連討論護理歷史或慶祝護理師節,也輕乎宗教信仰對照顧理念影響的史實,有些可惜。

不只付代價助人 更維護生活幸福
一個社會對照顧理念的變革,可以影響對護理的期待和支持,和對職業照顧者的看重。一位護理師內心深處怎麼看待護理和照顧?是職業?是服務?是積功德?是助人?或是服事?這會影響他們工作的做法與態度。媒體如何報導、形成輿論,又影響社會對照顧工作的理解和相關決策。

包含護理人員養成方式,例如多重技術教育和多重價值教育,用什麼方式引導這些學習。還有職場友善和照護比,醫師待命算上班,護理師待命算休假?還有同業之間如何彼此善待?這些不但影響護理人員的從業意願、職場經驗,也影響日後若發生社會危機時,會有多少退休人員是否願意回頭支援。

如今我們更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和職場分工,醫院與社區又多了助理護士、護佐、照服員和看護等工作,未來還需要組織起社區的非正式照顧者,來因應職業照顧者與辛苦的家庭照顧者的不足,和越來越沉重的照顧需求與有限資源。

上述這些更多樣化的第一線照顧者,肩負著觀察、陪伴、維持生命和生活幸福的社會期待。如何拉近職業照顧者的專業素質和價值態度的差異,並幫助非正式照顧者能與職業照顧者有良好配合,使未來社會的照顧更有共識,至為重要。

照護需求越沉重 護理人才如何永續
我國每年有三千位護理師從醫院離開,長照系統培養的照服員會投入職場者則約三成。另有27萬外籍看護,擔負著讓護理人員不滿意但家屬別無選擇的照顧,而將來他們有可能大量回鄉。護理人員短缺已經是全球現象;我國因少子化嚴重,未來能投入護理與照顧領域者必然更少。這是不折不扣的危機,因為一位被照顧者可以影響全家,一大群被照顧者則將影響整個社會。

沒有健全思想價值為基礎的資源投注,也許可以換得一時亮點,或某些照顧的成就和獲益,然而,當人人期待得到最有感、有效、有溫度的照顧,我們得一起想想,如何共創良好的護理和照顧人才培養方式,更關懷照顧者的職場環境,幫助他們發揮所長,樂在工作,促使這些第一線的生命守護者,面對新的處遇和挑戰還可永續發展。

在護師節時,或許我們可以一起思考,西方社會乃至台灣早期許多先進動人的醫療、護理、照顧故事是怎麼發生的?真的是因為有錢?還是出於信仰?他們的信仰如何影響照顧工作的品質與永續?沒有信仰或不同信仰的照顧,又如何影響我們期待的照顧?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