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畢業就失業 十年最慘新鮮人該怎麼辦?
檢舉
另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預測:「因著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預計將在2020年第2季削減全球工時的6.7%,相當於1.95億名每週標準工時48小時的全職工人。ILO於3月時預測,到2020年底將失去近2500萬個工作崗位,ILO並表示,若疫情沒得到適當控制,2020年全球失業率最終將會上揚。」
超前部署面對就業寒冬
台灣目前的情況其實仍頗為嚴峻,勞動部推出10萬元「勞工紓困貸款」,至今已達54萬餘人申請,超過原定50萬名額度。5月中,勞動部部長許銘春於立院備詢表示,至少會再增加30萬個名額。如此實況與對未來悲觀的預測,在在都是警訊,也就是今年無論在景氣、生產力、競爭力、獲利力及就業率上都將創新低,對所有的人都將產生負面衝擊,且持續狀況或許將延伸到2020年以後。
面對此一「就業寒冬」,對我們的啟發與可採取的因應行動會是什麼呢?茲提出下述觀點,提供今年準備就業謀職者與相關政府部門參考:
一、調整心態,不要陷入失敗主義的情緒中:雖然目前因疫情的緣故,看來一切都傾向往負面發展;但最關鍵的是,不可因此陷入自艾自憐的困境,尤其是年輕朋友更要調整眼光,善用「正向思考」,在困境中看到相對的機會。正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只有心態健康、正確了,接下來情勢才有可為,可以奇妙地產生逆轉勝。
二、及早開始,超前部署:過去許多就業的行為常是等驪歌聲起後,甚或是放空逍遙一陣子才開始投遞履歷、準備進入勞動市場。今年這樣的習慣務必調整,正因為人浮於事、勞動市場緊縮,工作的甄選率勢必大幅縮減,過去或許百人挑一人,將來更可能是兩百人挑一人。所以凡事提前開始,抓住時間價值,讓自己因為提前加入賽局,而更有機會參與較優質的初級勞動市場。
認識後疫情社會的新職能
三、因應疫情,強化相關職能之學習:古云「識時務者為俊傑」,在這波近代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疫情肆虐下,可以想見,未來人們的生活與人類社會都將有根本性的改變:包括人我距離擴大對消費與工作的影響、更多使用的消毒安全防護物品、宅經濟的崛起、居家活動的改變、醫藥照護事業的興起、學習與教育模式的改變、影音媒體需求的不同等等,都會是未來就業時所需要的新職能取向。
因此,如何讓自己能在相關的專業職能上積極學習,並產生就業競爭優勢,也是未來就業謀職者可以提前加以操練與建立的項目。
四、抱持創意思維,對彈性雇用採取開放態度:從上世紀80年代起,因著工業民主、網路科技、全球競爭、供應鏈移動及產業升級等等因素,工作世界有了本質上的改變。過去從一而終的工作典範已漸次走入歷史,越來越多的工作模式是彈性雇用取向,包括職能的彈性、數量的彈性、組織的彈性等等。
換言之,一個工作者可能可以同時兼職幾個工作,而且是不違反倫理問題的,而一個工作者也不會永遠隸屬於一家公司或機構,這種情況表現在派遣、短期雇用、約聘僱、部分工時(PT)、工作分攤、斜槓生涯、B型人生等等的觀念中。可預見的未來,這樣的工作型態勢必增加,而所有謀職與工作者因此都必須有此認知與預備。
工作是能力也是祝福
從基督信仰的角度而言,工作是一種能力、一種託付、一種祝福、更是一種職責,因為工作也是 上帝給予人的命定與位分,只要人想工作, 上帝一定會為那個人預備的,因為工作也是上帝的本質,約翰福音五章17節:「耶穌就對他們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只要願意工作,我們相信神就會賜下。在這台灣疫情雖趨和緩;但不排除再次崛起、並且全球仍危機四伏之際,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謹以此文與所有謀職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