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破紀錄洪災威脅三峽水壩安全 是我們的鑒戒
檢舉
強降雨是氣候暖化重要災害
除了高溫熱浪的威脅,強降雨也是氣候暖化大環境下,每個國家都要嚴加防範的重要自然災害。臺灣剛剛結束今年的梅雨期,所幸只有五月22日在屏東、高雄有超大豪雨的場面,大致都平順度過,也解除了春雨不足的乾旱。
然而對岸的中國大陸則完全不同。自六月進入汛期後,大陸的氣象單位已經連續27天發布暴雨預警,黃河以南地區出現了歷年以來強度最大、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降雨過程,許多地區都是豪大雨等級的強降雨。不單是江漢、江淮地區,整個長江流域都受到波及,紛紛發生超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澇,導致一些城市、村莊農田被淹,甚至爆發山崩、土石流等地質災害。
根據大陸國家應急管理部公布的資料,截至六月底,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超過1千3百萬人,倒塌房屋1萬餘間,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人民幣約280億元,可謂災情慘重。
三峽大壩早晚將面對超級洪災
這次大陸的洪水警報中最引起關注的,就是長江三峽大壩的安全問題。由於今年出現的破紀錄洪患,大陸總理李克強已經在六月中旬簽署了三峽保衛令,突顯了埋藏在三峽大壩裡的隱患。
三峽大壩的正式名稱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屬於混凝土重力壩類型,壩頂高185公尺,壩長2,335公尺,蓄水總容量有393億立方公尺,其中有221.5億立方公尺是可以防洪的庫容。大陸政府當初興建三峽大壩時,把防洪放在建壩理由第一位,但實際上的目的是發電,以及創造「世界第一大壩」的紀錄;但是從1980年代開始籌建的時刻起,它就一直在壩體安全與生態環境上爭議不斷。
三峽大壩不但是中國有史以來建造最大的水壩,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力發電站。以發電功能而言,三峽水電站機組的年發電量約1,000億度,占大陸總年發電量的約2%,相當於每年減少燃煤消耗5千萬噸,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9億噸,確實發揮了減碳的功效。
在防洪方面,三峽水壩的最大洩洪量為每秒116,000立方公尺,設計時的標準是可正常應對千年一遇的洪水(也就是每秒98,800立方公尺的洪峰)。2010年七月19日,三峽大壩迎來建壩完工後第一個峰值在每秒65,000立方公尺左右的洪水挑戰,相當於1998年的長江大水災的洪峰;接著,2012年七月24日,又出現了更高的每秒71,200立方公尺入庫流量。這兩次的洪峰挑戰,經過三峽大壩的調蓄,下游都安然度過,表現了良好的防洪效益。
防範極端暴雨突破百年降雨紀錄
然而,洪水的峰值在短短的數年間就成長驚人,已經直逼當初設計的上限,卻是十分嚴重的警訊。面對今年又早又急的猛爆汛期,不僅是70年以來長江流域最強的洪患,汛期還有數個月的期間,洪峰還會增長,確實令人憂心。更麻煩的是,氣候暖化正在持續發展,未來的降雨強度仍會大幅抬升,超越千年一遇的洪峰標準終究會來臨,三峽大壩是否挺得住這種超級洪災,已經不是可不可能的問題,而是時間早晚的課題了。
極端暴雨突破百年甚至千年的降雨紀錄,其實不止是中國大陸,在任何國家地區都會造成重大災難,包括我們臺灣。我們不單有如同莫拉克的極端豪雨紀錄,更有強烈地震的破壞,對於水壩的安全(如曾文水庫),我們面臨的風險更高。如今颱風季已至,中南部發生強烈地震的潛勢又高,提醒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做好萬全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