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李子柒――COVID-19和栽種有時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舉目雜誌 追蹤

◎王星然 

 “耶和華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詩篇》10424



後現代古風美食博主如何介紹一道番茄料理?中國第一網紅李子柒告訴你,要從備土和整地開始。(註1)

種過菜的人知道土壤與作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尤其,番茄是一種非常耗肥的作物,缺鉀,缺鈣,缺鎂,缺磷都長不好。養份不足,番茄就容易生病。

 

上帝的創造及護理

杜克大學研究神學與生態的Norman Wirzba教授,在他那本有趣的書《食物與信仰:有關“吃”的神學》(Food and Faith: A Theology of Eating)裡指出,我們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世代!人們不清楚食物生產的細節,不再參與任何種植培育的過程,我們變成了一個個“無知”的消費者。

但食物能在桌上完美呈現,絕非簡單之事。

李子柒讓僅重視“結果”的現代人,重新看見整個“過程”的美好。

雖然鏡頭下,四川大山裡的田園生活,仙氣飄飄,唯美到太不真實。但不可否認,透過她的演繹,人與土地,人與作物/牲畜,人與生態,人與傳統,人與文化,人與大自然,人與親情,人與四季節令,都有了真實而鮮活的關係。

這種在“速食”文化裡看不到的過程與細節,在“慢活”裡竟是如此的美麗,療癒,且饒富意義。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來思想,這一切的背後直指上帝的創造及護理。

“他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得糧能養人心。”――《詩篇》10414-15



“吃”絕對是一件非常深刻的事。從出生開始,只要活著,人就需要食物,食物是上帝愛的賜予。

Norman Wirzba說:“食物是上帝賜給所有受造之物的禮物,為了生命的滋長、傳承、慶祝。當我們奉主的名領受聖餐,吃成為永恆中上帝的餅杯之愛在地上的實現。”(註2)

但是對現代人而言,食物已被簡化成超巿貨架上或是網路上陳列的商品(commodity),每一個商品都有固定的規格和標價,當消費者刷下他的信用卡,或是按下支付寶的鍵,可以立即獲得滿足。我們很難從這些商品裡體驗上帝的創造和護理,無從領會食物是上帝有溫度的愛的賜予,而不僅是貨架上冰冷的商品。

 

“我是生命的糧”

當耶穌說“我是生命的糧”,這段比喻其實有很豐富的神學內涵: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沒有生命在你們裡面……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他裡面。”―― 《約》6:51-58

新約學者卡森(D. A. Carson)如此解釋這段經文:

“這段畫面血腥的語言,農業社會的人或能心領神會,但對於我們——這些買現成紙盒、塑膠容器、或鐵罐頭食品的現代人,卻很容易忘記。我們活著,因為其他的活物死了。如果那些活物不死,我們就没有食物:那頭牛,那條魚,那根胡蘿蔔,那把芹菜必須死,否則死的是我們。我們吃耶穌,唯有祂死,我們能活著。”(註3)

被吃的,無論是植物或是動物,都必須要先死去,才能滋養進食者的生命,並且成為進食者的生命(常在祂裡面)。現代人大概没有機會從羊圈裡挑選一隻活羊,然後宰殺牠的經驗。古人能體會那隻羊犠牲了牠的生命,來成就人的生命。

如果我們親身參與研磨麥子的過程,再讀這生命之糧的比喻,必能更深體會麥子必須被輾碎,必須犠牲才能製成麵包。

而這個比喻,刷卡購物的現代人難以窺其堂奧。

 

栽種有時

我自己在臉書上有一個“栽種有時”的網頁,純粹分享種植的意義和喜樂。在栽種的過程裡我有許多寶貴的體會。

舉例來說,在農作中,我曾犯過很多錯(我不是綠手指):修剪太過頭、忘了澆水、施太多肥、在錯誤的季節裡移植……但大自然讓我深刻認識什麼是“原諒”(forgiving)。

園藝世界裡有一個英文字 “resilience” 能很傳神地詮釋“原諒”的概念,“resilience”意指:從苦難中復原的能力。我在“栽時園”裡看見上帝賦予植物驚奇的自我療癒能力,往往在一陣春雨後,在沉寂一個夏天後,生命總是找到它自己的出路。生生不息!

“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那位賦予植物resilience的上帝令人讚嘆,而祂的恩典更是叫人敬畏。

 

田園之樂

《經濟學人》最近有一篇頗有意思的報導(註4),美國人因為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嚴峻,每天被關在家,意外地竟重拾田園生活之樂,重新發掘種菜種花的美好。傳統上國殤紀念日(Memorial Day)是美國人種番茄,種菜苗的時間,但今年國殤紀念日長週末大部份的菜苗早被搶購一空,連牛糞土也賣到缺貨。百年植物種子老店Burpee,生意好到必須暫停單一客戶的訂單,許多園藝店老闆笑咪咪地說:從未看過這種現象。



疫情中,大家廚藝都更上一層樓了!在美國,麵粉和酵母菌素常常一上架就被掃光,許多人重回廚房,照著網路視頻研究如何發麵,學習做糕餅、點心、麵食。疫情中,各種功夫菜擺上了餐桌,波上(po)了社群媒體…… 在園藝和烹飪中,人們開始懂得享受速食生活中長久被忽略的過程和細節。

這種生活方式的微妙改變其實是現象級的,卻鮮少看到教會和機構在疫情中探究討論。食物與信仰的關係、園藝與上帝的創造及護理、生態與神學……這些在教會裡屬於“世上小學”,似乎不值一顧,但卻是Covid-19疫情中人們每天生活的重要部份,而《經濟學人》關注到了。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對田園生活也有深刻的體會:“全能的上帝從起初就打造了一座花園,無疑的,住在其間是人類最純粹的喜樂,是人類心靈得復甦的最佳所在”(註5)

 

修理看守

人與自然的關係本來就是不可切割的。根據《創世記》,人類的第一份工作是農夫,上帝是伊甸園的園主,祂把精心打造的整座花園交給人管理。

“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 使他修理, 看守。” ――《創世記》215

NKJV(新欽定版)聖經把修理譯成tend it(關心,照顧),包括KJV(欽定版)在內的許多版本把它譯成dress it(打理,呵護,整理),而NASB(新美國標準版聖經)直接把它譯成cultivate(耕耘),這個字本來就是貼切的園藝用詞,所有和園藝有關的活動,包括整地、撒種、灌溉、施肥、除雜草、除蟲害、收割……全都包含在其中。

而cultivate的字根cult本身還帶有崇拜、事奉、狂熱、迷戀的意思(現多用來指“異端”),因此一個農夫、一個耕耘的人,必然要花許多心思(近似狂熱)在他的作物上,天天到田裡關心照顧,小心栽培呵護,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使植物能順利成長,開花結果。現代人分工精細,我們已經不再清楚從上游到下游到底發生了什麼,因為過程都被忽略了。其實耕作(cultivate)的整個過程,就是文化(culture)活動的原型(註6)。

 

重新設定

Covid-19 開始時,教會的焦點多是:如何運用網路科技,線上查經,疫情中如何門訓,如何傳福,如何組織Zoom小組……想方設法把實體聚會的那一套原封不動地搬到網路上,經過幾番討論,後來大家也疲乏了。我們很少去思考,上帝藉這疫情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飲食、消費習慣?又如何改變了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如何顛覆了我們對“教會論”的認識?如何顛覆了宣教策略?而祂為什麼這樣做?

在Covid-19的網路世界裡,每天各種負面新聞,令人沮喪崩潰;各種虛擬混沌,真假莫辨的消息,使我們抓狂。當我們願意放下手機,離開那個虛擬的網路世界,那個不真實的Avatar(取自電影《阿凡達》指網路分身),重新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本尊,走進大自然,觀察蜜蜂與植物生生不息的互動,就能看見螳螂與蜘蛛如何維持花園裡的生態平衡,聆聽蟲鳴鳥叫感受生命的美好。

當我們用心去體會上帝的創造與智慧,祂的慈愛與護理,祂的恩典與供應,祂的權能及信實……我們裡面的焦慮、困惑、憂鬱,就能得著祂的醫治。這正是受苦中的約伯與上帝對話,所呈現的畫面(參《約伯記》38-41章)。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約伯記》384

我覺得上帝藉著疫情,呼喚祂的兒女走向大自然,轉向祂,體會祂,歸向祂。

祂把我們從種種高大上,轟轟烈烈,急於證明自己的宣教策略中拉出來,從機械冷淡缺乏喜樂熱情的事工重擔中解放。

疫情前我們像一顆快速轉動的陀螺怎麼也停不下來,我們裡面早已枯乾,我們需要被“重新設定”。

而走向大自然,再次遇見上帝,成為一個新的起點。





1.見李子柒《番茄的一生》視頻。

2.“Food is a gift of God given to all creatures for the purposes of life’s nurture, sharing, and celebration. When it is done in the name of God, eating is the earthly realization of God’s eternal communion-building love.”

3.卡森原文:The graphic language (of John 6:51-58 ) reminds us of what everyone in an agrarian culture knew, something we so easily forget when we buy food in cardboard boxes, plastic containers, and tin cans; we live only because other living things die. If no other living thing dies, we do not eat: the cow and the cod, the carrots and the parsnips must die; otherwise we will. We feed on Jesus: he dies, or we do.

4.見《經濟學人》6/20這篇報導: https://www.economist.com/united-states/2020/06/20/america-rediscovers-the-joys-of-vegetable-growing?fsrc=scn/tw/te/bl/ed/growingyourownfoodamericarediscoversthejoysofvegetablegrowingunitedstates?fsrc=scn/fb/te/bl/ed/growingyourownfoodamericarediscoversthejoysofvegetablegrowingunitedstates&fbclid=IwAR0RIMyixA8qIjqExPKcblxyI6-J8N2a0502iwJTJ_8wmUafqiqYYi-l0jw

5.培根的整段原文如下:“God Almighty first planted a Garden. And indeed it is the purest of human pleasures. It is the greatest refreshment to the spirits of man, without which buildings and palaces are but gross handiworks. And a man shall ever see, that when ages grow to civility and elegancy, men come to build stately sooner than to garden finely, as if gardening were the greater perfection.

6.人類社會要進步,在各個領域裡要開花結果,都必須途經類似“農耕”的過程,要花費許多心思(狂熱);要發展學問(辦教育);要專心致力,(科研);要管理(政治);要分配有限的資源(經濟)……這就是在《創世記》裡上帝賜給人類的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 們 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128)。


 本文原刊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専欄2020.08.03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