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硯美
在聖經中談到人跟「罪」之間的關係,首先是從亞當與夏娃違背了上帝的命令,吃了不可吃的善惡樹的果子,讓我們明白原來「罪」的定義裡,本身就包含了「質疑/不信」、「背棄/對抗」的性質存在。
例如,蛇在引誘夏娃時用的那句話:「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正是因為「豈」這個字,它將原本超越天地存在的上帝的話語,加上一個「難道」,也讓人心裡產生了「不過」與「但是」,這讓我們明白一件事,罪的根本,源自於信心的動搖,也就是我們不再覺得上帝對我們是絕對良善的。
一步一步走向罪惡之城
可是,除了上述人與罪之間的關係,還有一個,是與我們最靠近的,也是我們最常發生的,而它也被記載在另一個創世記中的故事。
亞伯蘭帶著一家與侄子羅得移居迦南的南地,由於財物與產業逐漸增多,兩人手下的牧人相爭,所以決定分開居住。
羅得一家選了約旦河的全平原,是滋潤肥沃的土地,聖經強調那裡「曾經」就像亞當跟夏娃被趕出的「伊甸園」一樣完美,可是,在羅得一家搬遷的當下,那裡有「所多瑪」這座罪惡之城。
羅得並非是個不敬虔、不敬畏上帝的人,可是,他卻「漸漸挪移帳棚」(創世記十三章12節),一步一步地,帶著自己的家人,靠近了那座在上帝面前被視為「罪大惡極」的城市。
我們所知的是,聖經記載羅得的一家,他的女兒嫁給(或翻譯為即將嫁給)所多瑪的男人,以致就連上帝差派天使傳遞訊息要他們連夜逃離,這些「女婿」、「準女婿」們都還當作是「戲言」;而羅得的妻子也因為貪戀所多瑪的生活,違背了上帝吩咐「不可回頭看」的命令。最終,抵達瑣珥城的羅得與兩個女兒,又因羅得酒醉,兩個女兒便與父親亂倫。而所生下的小孩,即摩押人與亞捫人的先祖,這兩個民族,後來成為了以色列人的仇敵,經常與之爭戰。
「漸漸挪移」是我們在上帝與上帝所厭惡的罪中,最容易發生的。這個行為本身並不犯罪,可是卻非常容易「引罪上身」,等到我們醒悟要脫離時,才發現生命當中已經與罪處處盤根錯節,沒有退路了。
一切從抄襲論文開始
《仇恨網路》是由波蘭導演 Jan Komasa最新執導的作品,這個導演上一部讓我驚豔的作品是2019年上映的《另類神父》。該名導演關注波蘭的青年動態,包括全球化、數據化衝擊下的青年學習、工作、社會運動以及心理狀態,他不以道德與主流價值先行的方式,刻劃了許多流動在社會底層直至上流社會背後不為人知的醜陋面,對我而言反而更具警世意味。
《仇恨網路》的故事敘述一個即將從法學院畢業的準畢業生湯瑪斯,在畢業前夕被發現他的論文是抄襲的,在經過學校的審核之後,最終他不僅無法畢業,還被開除了學籍。
湯瑪斯從一個小農村到大城市來就讀大學,生活上大多都靠自己的青梅竹馬一家的支持。這個家庭的父母親都是高知識分子,收入優渥,但是卻對湯瑪斯表裡不一,表面上他們將湯瑪斯視如己出,背地裡卻嘲笑他的出身,覺得他沒見過世面,很典型地將他貼上「草莓族」加上「窮小子」的標籤。他們以為湯瑪斯不會知道,然而,這一切都被湯瑪斯看在眼裡,並且心裡憤恨不平,卻又礙於生計,因此他連被大學開除的事情都不敢向他們透露。
當錯誤手段成功之後
平時擔任「網路審查員」來打工的湯瑪斯,用盡各種手段擠入一間新興的網路公關公司,而當他任職了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公關公司是依照客戶要求,操作網路風向,將某個網路紅人、企業甚至是政治人物打成過街老鼠,讓他們失去支持、流量、關注;從而能夠讓這個對象的同行競爭者,也就是公關公司的「客戶」一家獨大,完成商業或者政治的目的。簡易來說,就是「網軍」的操盤手。
湯瑪斯才一進公司,就替這間公司讓一個形象健康、陽光的運動網紅,因為推行的健康食譜造成種種疾病(湯瑪斯捏造的「黃手掌」症)而遭到網路霸凌,成千上萬的留言以及熱搜標籤,創造了排山倒海的聲浪,一舉將這個網紅的名聲由紅轉黑。
這次「成功」讓湯瑪斯食髓知味,他接下這間公司的另一個大案子,就是要操作波蘭首都的市長選舉,且得在歐洲近幾年非常熱門的難民議題上面著手。而在此之前,波蘭以及歐洲各國都已經因為這個議題,興起了大量的社會運動,支持與反對接納難民的陣營,在社會中形成了強烈地分化作用,也使得抗議的力度大增,經常發生流血與暴力衝突。
但是,此時這一切湯瑪斯的眼中,已經不再是對與錯,或者是選擇哪一個立場,支持哪一個信念了。他的一隻腳踏入了這個泥淖,那他的心就需要滅掉更多人性的光輝。
走向滅亡只需一念
湯瑪斯的手段越來越激烈,甚至踰越了跟這間公關公司主管的分際,他甚至精心策畫了一場借刀殺人的「暗殺行動」。他透過網路遊戲結識一名居於社會底層的玩家,唆使他成為一個「孤狼」,也就是不隸屬於任何恐怖組織的槍擊犯,在一位市長候選人的政見發表會上行兇,而他自己卻成為了那個義勇上前阻止的英雄。
然而,即便到了這部電影結束,留給觀眾的,是湯瑪斯這個人,好像一台失去了煞車的火車,不斷地往無底的深淵駛去。
看這部電影,心裡不斷在想的是,究竟是環境改變了湯瑪斯?還是湯瑪斯自己的意志決意讓這一切發生?倘若他沒有遭到那個資助他的家庭歧視與貼上標籤,之後的發展會如何?倘若他沒有進到那間公司會如何?倘若他進到那間公司之後,沒有成功地抹黑那個網紅會如何?
所謂的「漸漸挪移帳棚」,其實不是罪不斷地放大,而是「善」漸漸地消失了,而這些「倘若」,都是一念之間的抉擇。
湯瑪斯其實跟我們現在遇見的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非常的像,他們聰明、充滿了想像力與創造力,他們的未來,就像羅得所看見的約旦河全平原一樣美好。
但是,羅得與亞伯蘭最大的差別是,亞伯蘭與羅得分開以後,第一件事,是為上帝築壇:「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世記十三章18節)唯一避免我們在上帝與罪之間游移的,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緊緊地抓住上帝,也唯有這個方法,能夠讓年輕人的聰明與創造力,變成讓他們走向真正成功的智慧。
編按:本片分級16+,有部分暴力鏡頭,建議未滿16歲不宜觀賞。
漸漸挪移帳棚─思想電影《仇恨網路》
檢舉
「漸漸挪移帳棚」,其實不是罪不斷地放大,而是「善」漸漸地消失了,而這些「倘若」,都是一念之間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