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7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以積極的行動面對乾旱的危機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本報主筆】中央氣象局最近發布今年最後一季(10-12月)的長期天氣展望預報,預計臺灣各地氣溫,隨著秋冬季節的來到而逐漸轉涼,真是被熱浪折磨了一個夏天後的好消息;然而雨量方面卻會由多雨轉為少雨,特別是中南部因中央山脈的地形屏障效應,將邁入氣候上的枯水期。

台灣將邁入氣候枯水期
除此之外,目前太平洋的熱帶海氣狀態正朝著反聖嬰現象的趨勢發展,需要持續注意觀察。過去在反聖嬰發展的年份,秋季的颱風會比較活躍,即使颱風沒有直接登陸臺灣,仍須注意颱風的外圍環流,是否會與東北季風結合而產生共伴效應,帶來可怕的豪大雨;例如2010年10月的梅姬颱風造成了東部地區大淹水,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惟目前反聖嬰現象的強度還很弱,對臺灣的影響仍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面前這一季的雨量多寡仍在未定之天。

今年梅雨期的雨量並不多,尤其較大雨勢集中在5月、6月只有往年雨量的6成。隨後西太平洋經歷了一個沒有颱風的7月,臺灣籠罩在破紀錄的高溫環境裡,雖然8月及9月好像趕進度似的接連來了11個颱風;但是都閃過了臺灣,因此今年夏天的颱風季也少了往年豐沛雨量的挹注。

累積總雨量僅歷年均值7成
回顧今年1月至9月,除了5月的雨量較多之外,其餘的月份都比歷年平均值低,因此累積的總雨量只有歷年均值的7成。雖然累積雨量不算是特別的低,可是降雨多半落在平原地區,高山地帶的集水區則偏少,使得水庫的儲水情況不太樂觀。目前全臺主要水庫的蓄水量還不到11億噸,是相當少見的情況;其中,曾文水庫的蓄水量只有35%,低於「嚴重下限」的標準,缺水情況最嚴重。

依照過去的經驗,南部的嘉南地區基本上都是在枯水期的後段(每年的1-4月),才要努力應付缺水的旱情;當5月進入汛期後,只要一場颱風所帶來的豪大雨,全臺最大的曾文水庫就會滿載,有時還要調節性的放水或洩洪。但今年豐雨期的雨量異常偏低,使得水資源的調度壓力提前來到。

如今進入秋季,開始盛行的東北季風通常能為北部帶來穩定的雨水,未來缺水的問題較低;然而,中南部則因枯水期已經到來,降雨的機會更加減少。如果前面這二個月再沒有颱風帶來足夠的雨水,明年上半年,中南部必定要面臨乾旱缺水的危機。

我們不但需要提高警覺,更要及早的積極採取因應對策:例如政府應當嚴謹的管控各標的用水,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隨手節水的好習慣,工業用水大戶更要強制提高用水效率等。

政府應積極管控各標的用水
臺灣自1950年以來,歷經了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前後、1990年代初期,以及2000年代初期的四大乾旱危機,造成農業大規模停灌休耕、工業生產用水減量、民生用水輪流停供的不便,也給國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損失。與颱風、豪大雨造成的立即性災害相比,乾旱對社會經濟的衝擊是緩慢且漸進的;可是影響的層面、深度與持續性,卻遠遠大於颱風與洪澇的傷害。

所幸政府歷經多次旱災的教訓後痛定思痛,近年來推動許多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節水措施,如河川伏流水的開發及自來水管線的更新減漏等,並推動跨區域的水資源調度,提升了管理的效能,近十多年來已經沒有出現重大的水資源危機,這是值得肯定的進步。

然而,近年來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我們臺灣正是氣候變遷衝擊十分高的敏感地區,高溫、乾旱是無法避免的重大風險,在水資源的因應對策方面,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檢討調整農業用水、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的比例,讓珍貴的水資源能夠物盡其用;其次要合理的調整水價,發揮以價制量的作用,減少用水的浪費;第三是加強整治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水質汙染問題;第四是做好中央山脈的生態保護,強化臺灣水資源的天然涵養;最後要提升有關水資源的基礎科學與產業,如乾旱的預報能力、省水與再生水的器材研發等。

只要我們能珍惜每滴水,不論未來的天氣如何極端變化,臺灣就能輕省的面對乾旱缺水的衝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