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3 好牧人

《彌迦書查經7》神要與以色列百姓爭辯

檢舉
王乃純 王乃純 追蹤
◎王乃純(拿撒勒人會員樹林教會牧師) 經文:彌迦書六章1-16節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經過叛逆期。當我們長大成家也有了孩子,我們再回想當年父母的管教,我們會有什麼感想?所謂「養兒方知父...

◎王乃純(拿撒勒人會員樹林教會牧師)

經文:彌迦書六章1-16節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經過叛逆期。當我們長大成家也有了孩子,我們再回想當年父母的管教,我們會有什麼感想?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或許最能代表人成長的經歷。先知彌迦時代的以色列百姓也是如此,他們在經歷過神的管教,重新認識神之後,才能真正學會跟隨與敬拜神。

神到底要什麼?
先知彌迦一開始宣告耶和華神的審判,他延續這樣的宣告,以神的語氣向以色列百姓說話,甚至可以說是神的申訴。從申訴的內容看來,在天上的神好像受盡了委屈,要對祂所眷顧的百姓說出一肚子的冤屈。

經文說,神要「與祂的百姓爭辯」(彌迦書六章2節)。但是神的百姓根本不聽神的話,所以偉大的神只好向不會對神發怨言的山嶺爭辯;甚至呼喚「山嶺和地永久的根基」(2節),請這些崇山峻嶺作為見證者,「要聽耶和華爭辯的話」(2節)。

神和祂的百姓爭辯什麼呢?神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向你做了什麼呢?」(3節)以至於以色列的百姓離開祂?神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我在什麼事上使你厭煩?」以至於以色列百姓在生活中對祂感到厭煩?(3節)

神的疑問似乎讓人很難理解,所以神自己回想,是不是祂為以色列百姓做的幾件大事讓他們感到厭煩?如果是這樣,那麼以色列百姓「可以對我證明」(3節)。

第一件就是「我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4節),並且在行過曠野的過程中設立領袖,就是「差遣摩西、亞倫,和米利暗在你面前行」(4節)。第二件大事就是摩押王巴勒和先知巴蘭的事件,這個故事記載於約書亞記廿四章,摩押王巴勒想要攻擊以色列,就請了能夠發預言的外邦先知巴蘭來咒詛以色列百姓,但是神卻使巴蘭的咒詛成為祝福。

第三件事是「你們從什亭到吉甲所遇見的事」(5節),「從什亭到吉甲」是以色列百姓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的關鍵之路。民數記廿五章1節記載,以色列百姓到了什亭,準備渡過約旦河進入迦南,但是百姓卻在那裏行淫犯罪,雖然如此,神還是顧念他們。

約書亞記二章1節和三章1節記載,神要以色列百姓在什亭準備好就渡過約旦河。到了約書亞記四章20節,以色列百姓渡過約旦河的第一站就是吉甲,並且在那裏立石為記,感謝神的恩典,而且從吉甲開始,以色列百姓在迦南地征戰並得地為業。

官長請先知不要說難聽預言
神對百姓說,祂過去所做的這些事情,是為了使他們「知道耶和華公義的作為」(5節)。難道是因為這些事情「得罪」了百姓,並且讓他們感到厭煩嗎?可能我們會對先知的記載感到不可思議,神怎麼會這樣想呢?其實,我們若檢視自己的信仰生命,就不會覺得先知這樣記載很奇怪,因為在不同的時期,我們對神的救恩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以色列百姓剛渡過紅海的時候,出埃及記十五章記載,摩西和米利暗都歌頌耶和華,因為那時他們剛剛經歷奇妙的拯救;可是到了先知阿摩司的時候,似乎一切風調雨順,因此國內的官長就請先知不要說預言,不要說一些大家不喜歡聽的話(阿摩司書二章11-12節),因為那個時候百姓忘記耶和華的拯救,只看到眼前的享受。

我們是否也會像以色列百姓一樣,那麼容易忘記神的恩典,並且對神的警告與提醒感到厭煩?我們千萬不要把耶和華當作神燈精靈,需要的時候才呼喚祂。我們應該經常回想並數算神的恩典,就如啟示錄三章3節中對撒狄教會的提醒:「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怎樣聽見的,又要遵守,並要悔改。」

百姓以為獻祭能討好神
聽了神的申訴後,百姓的反應是什麼?百姓猜想,耶和華不高興,那麼用大量的獻祭可以平息神的憤怒嗎?如果要獻祭,應該獻上什麼呢?從和合本聖經的經文來看,好像百姓有些反省,認為神不要他們獻上牛羊等供物,其實更精確的翻譯沒有「豈」字,所以經文就成了「耶和華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7節)

百姓想用獻祭平息神的不悅,先是獻一歲的公羊,這已經要花費不少錢了,若神覺得不夠,是否需要再獻上一千隻羊或是一萬桶的油?這麼多的祭物,只有所羅門獻聖殿的時候才出現過(列王紀上八章62節),百姓的想法就是用大量的金錢來滿足神。如果那麼多的祭物還不能滿足神,百姓又想是否可以效法迦南宗教的方式,把自己的長子當作祭物獻上,這樣是否可以除去自己的罪過?

從以色列百姓的反應可以深思一個問題,他們面對神的不悅,首先想要用獻「燔祭」的方式討好神。按照律法規定,以色列百姓應該獻上五種祭,其中「燔祭」是表示對神的敬拜,但是一個已經嚴重犯罪的人,應該先解決什麼問題?當然是要先除罪,所以首先需要獻上的應該是「贖罪祭」。神的百姓必須先解決「罪」的問題,然後再來敬拜神。而以色列百姓卻想用大量的財物,甚至用異教的方式回應神的憤怒,根本是弄錯了方向。

以色列百姓這麼心高氣傲地回應神,表面看來是向耶和華獻祭,但這種獻祭是讓自己心安還是敬拜神,還有待商榷。這種情形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心口不一地敬拜神」,只是在口中尊敬神,心卻遠離神(以賽亞書廿九章13節)。從這裡我們看見一個弔詭的現象,人想的是以各種方式滿足神,好像神和人一樣需要許多的物質才能獲得滿足;而神想的卻是要人的順服,就是撒母耳所說的「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母耳記上十五章22節)

先知明確地說,神想要得到的回應和財物一點關係都沒有,卻和人們的生活態度有關係。首先就是「行公義」,也就是按照律法的精神生活;其次是「好憐憫」,就是心存良善、關懷弱勢;最後是「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就是在神面前敬虔並且順服神的引導。這些要求不只是對以色列百姓說的,而是對所有的「世人」說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如此回應耶和華。

既然神要百姓回應的與物質和財富無關,那麼就可以確定,神和百姓所訂的「聖約」並不是交換而是恩典,就是羅馬書所說的,「有誰知道主的心呢?有誰先給了神,讓神來償還呢?一切都是本於神、倚靠神。」(羅馬書十一章34-35節)在神面前,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用物質討好神,而是應該思考如何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這位神(約翰福音四章24節)。

神只要人敬虔生活
以色列百姓錯估神的要求,因此神再次向百姓宣判,而且對那些自以為聰明的百姓說:「智慧人必敬畏祂的名」,意思就是,真正聰明的人就是敬畏神的人,也就是箴言九章10節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神呼籲那些自以為聰明的百姓,「你們當聽是誰派定刑杖的懲罰」(9節),就是要想清楚,最後的審判者是誰?並不是城中的官長或領袖,而是掌管天地的耶和華。

掌管一切的耶和華如何評價神子民當時的情況呢?經文提到,在惡人家中還有「不義之財和可惡的小升斗」(10節)。當時的度量衡並沒有統一,因此詭詐的商人很容易在斤兩稱重上面作手腳,賺取不當利益。這些商人使用「不公道的天平」和「詭詐的砝碼」還能稱為公平交易嗎?當然不可以。商場上交易不公,「城裡的富戶滿行強暴,其中的居民也說謊言」,整個社會都已經敗壞,四處可見虛假不公的情況。

對於這種敗壞的社會,神說:「我擊打你,使你的傷痕甚重,使你因你的罪惡荒涼。」(13節)公義的神不會任憑不公義的事繼續存在,祂一定會懲治不公義的社會和個人。神懲治的結果就是:糧食不足(吃不飽)、身體虛弱(虛弱必顯在你中間)、沒有後代(你必挪去,卻不得救護)、農作欠收(撒種,卻不得收割)、不得安息(不得油抹身、不得酒喝)。

百姓之所以會遭受這麼嚴厲的懲治,是因為他們「守暗利的惡規」(16節),就是和北國以色列王暗利一樣,為國家累積財富,建造了撒瑪利亞城,但是卻「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列王紀上十六章23-25節)。此外,他們還「行亞哈家一切所行的」(16節)。亞哈是暗利的兒子,接續暗利成為北國以色列的王;他娶了西頓王的公主耶洗別,並且引進巴力和亞舍拉等偶像,帶領全國祭拜這些偶像,又在皇后耶洗別的陰謀幫助下,搶奪拿伯的葡萄園。

暗利與亞哈是北國敗壞的代表,然而他們的失敗沒有成為南國的警戒,反而成為效法的對象。因此南國猶大的命運將和北國以色列一樣,遭受神的懲治。他們犯罪的結果就是國土荒涼、「居民令人嗤笑」,並且要「擔當我民的羞辱」(16節),就是喪失尊嚴。從一開始,神要向祂的百姓爭辯,想要問問百姓到底是什麼事情得罪他們、使他們厭煩?最後神宣布對百姓的審判,這些百姓將因為犯罪而受難。

這讓我們思想,神究竟想要的是什麼?祂想要得到很多的奉獻嗎?或者想要祂的百姓犧牲自己嗎?我們從人的情感思想,做父母的對子女有何期望?會想要子女的財富嗎?想要子女為自己犧牲嗎?如果可以,做父母的都會犧牲自己而讓子女富足,只對子女有一個期望,就是以敬虔的態度對父母。這就是神對祂的子民的期望:「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8節)。祂只要我們過敬虔的生活,而不是我們供應祂的需要。因為我們的神一無所缺,反而是祂供應著我們需要的一切。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