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她,將原住民圖騰融入現代服飾,不但在部落大學授課,也在來義鄉古樓部落開設工作室,傳授排灣族織布,投入推廣排灣族傳統織布工藝,吸引不少原住民、漢人向她學藝。
本身在教會聚會的她受訪時提到,信仰幫助她突破很多的困境,給她很多的創意和靈感。
從忽略到重振傳統織布心路歷程
許素芬在「排灣族織布的復振」文中提到:「從前,排灣族的婦女每個人都會織布,以供應家中所需。當部落由高山上遷到淺山地區,人人忙著種田養活家人,只好把必須花時間的傳統地機織布技術以及製作苧?布的技術晾在一旁。排灣族人忘了自己曾經擁有的地機織布技術,一昧地學習外面傳進來的桌上機織布方式,連圖案也是複製西洋的圖案,完全沒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來義鄉古樓部落排灣族的米羕(許春美),卻挑了一條艱辛的復輿『地機織布』之路。」
許春美出身在織布世家,曾祖母那一代都還在織布;到父親那一代,雖然父親沒有在做織布,但因看到他祖母和曾祖母在織布,且在她們身旁理線、進貨和找材料,所以讓她對織布的技法記憶猶新。
許春美說,一般人都知道泰雅族人有織布技藝,不知道排灣族也有織布技藝,當她回頭發現排灣族有很多豐富的織布藝術資產,不論是取材和顏色,加上她從事服裝設計,對設計的敏感,深刻體會這些好的傳統不能丟掉,因此重新又找回來。
靠父親「口訣」和拜師 傳承織布技藝
許春美表示,排灣族的織布記憶是靠「口訣」傳承,她靠著父親的記憶,傳承學習各種織法。父親也要她拜師學藝,當時部落還有一位老師會用基礎織法,因此她以排灣族的拜師儀式,幫老師做一套新衣,蓋一棟新房子,付出很大代價。從老師身上,她學得排灣族的平織、斜紋織,父親又一步步教她夾織技法。
她也收錄40種傳統織紋集結成書,期望透過出書能將編織技藝傳承下去。她說,書中除了苧麻種植、收成取織、織布工具等編織技術, 排灣族傳統織布紋路,內含豐富文化倫理與部落規範,像是牙齒紋,就象徵婦女守護家庭健康的責任。
「我會把傳統織布技法用在時尚的服裝,是為引起年輕人的關注和喜好,唯有如此才能讓傳統織布法傳承下去!」面對現代化的文化衝擊,許春美期待有一天,排灣族人能自信地穿回傳統編織服飾,讓排灣編織文化重新復興。
傳統的織布如何運用在現代服裝設計?她說,若是用在傳統服飾,從製作到穿著就一定要照傳統的作法和穿法,但若要作成時代感的服裝,可以用在配色、切接或點綴的現代服裝上。
每個紋路有名字 信仰給她靈感創意
「排灣族的織布,每種紋路圖案都有名字,背後都在傳遞不同的文化意涵和故事,以及生活上需要遵照的做事方法。」許春美說,排灣族的生活規範和要學習的技能,都寫在織布上。譬如平織法有一種是牙齒的紋路,代表關懷、健康。女人在家要負起的責任就是健康,能吃得好就是健康。當我送對方這件具有牙齒紋路的衣服,代表希望對方能健健康康。
因此她在教導習織者時,除了學習技藝,更要關注每個物件背後的文化「語言」,因其隱含著過去世代文化養成的軌跡。
她說,小時候曾上過教堂,後來為了生活奔波而迷失,但因為母親的關係,回到天主教堂。
她說,以前父親提醒她,那些紋路她還沒有織,她一直想不通要怎麼織?後來因著神的帶領讓她豁然開朗。有神的帶領,她覺得從神而來的靈感和創意就更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