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雪瀅╱編譯】進入40天大齋期的最後一週,即「聖週」(Holy Week),又稱為「受難週」(Passion Week)。2024年的聖週是從3月24日至3月30日。在基督教傳統中,這是復活節之前的一週,以紀念耶穌受難;因此在聖週期間,信徒的思想和內心應該專注於耶穌。
父親為信義會牧師的專欄作家萊斯利.懷特(Lesli White)於新聞媒體網站beliefnet分享關於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前一週,讀者也許會忽略的六件事,請看她的分享:
一、棕枝主日代表聖週的開始
「棕枝主日」(Palm Sunday)象徵耶穌受難週的開始。據四福音書記載,耶穌傳福音的最後一週在耶路撒冷,然後被釘是在城外各各他山丘上,結束了祂在世上最後的旅程。因此聖週成為基督教會節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禮拜。
這位眾人期盼的拯救者,當初騎著一匹驢駒進城。許多人透過呼喊,揮舞著棕櫚樹枝並在驢子的路徑上扔下樹枝歡迎耶穌。他們希望耶穌就是聖經所應許的救世主。棕枝主日既是快樂,也是悲傷的一天。信徒之所以高興,是因為他們向耶穌歌頌;同時他們感到悲傷,是在於他們得知耶穌即將要死了。
棕枝主日這天,是為記念主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兩旁群眾手持棕櫚葉與橄欖枝,高聲呼喊「和撒那」,期盼能迎接到新時代的救贖。教會在這天用過的棕樹枝,將留至下一年聖灰日使用。聖灰禮拜中會先將乾透的棕樹枝燒化成灰,再加以使用。
二、聖週日最早文獻來自4世紀晚期
4世紀晚期,一名來自西北方(即今西、葡、法境內)名叫婕莉亞(Egeria)的女性朝聖者,在西元381 - 384年前往聖地(指故以色列王國國境)遊歷三年,並將所見所聞寫成書信,傳達給家鄉的友人。
當中描述到人們的復活節紀念活動,從棕枝主日、聖餐日、受難日到復活節:「……所有孩童聚集在橄欖山山頂,包括那些還沒有能力的兒童。他們去得太早了,因為他們還太年輕,因此都背在父母的肩膀上,他們所有人都帶有樹枝,有些背著棕枝樹,有些則背著橄欖樹枝。」相信此為有關復活節的最早文獻紀錄,也是西方最早的女性文學作品。
三、關於聖週一(Holy Monday)
復活節前的星期一稱為「聖週一」,有些教派會在這天慶祝,有些則不會。東正教教會在這天以聖經讀物及頌唱讚美詩的方式,宣告全新生活即將開始。
按照聖經記載,聖週一耶穌分別做了兩件事,分別是潔淨聖殿,以及咒詛無花果樹的日子(馬太福音廿一章12-22節)。聖經告訴我們:「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他成為賊窩了。」(馬太福音廿一章12-13節)。
四、關於聖週二(Holy Tuesday)
與聖週一類似,教會在聖週二這天也會舉辦各種禮拜儀式,讓信眾時刻不忘耶穌從受難到死亡再到復活的每一階段。
根據聖經所說,這是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透過嫁娶問題討論復活、向凱撒納稅,以及挑戰耶穌權威的日子;按聖經時序,這也是耶穌對寡婦投進兩個小錢,作出回應的一天(馬可福音十二章;路加福音廿一章),並且有幾位敬畏神的希臘人前來見耶穌(約翰福音十二章20-36節)。
五、關於聖週三(Spy Wednesday)
英文Spy譯作「諜變」,不過一般不會稱這天為「諜變週三/星期三」。這個名字的由來,指的是在這一天,耶穌最親密的十二門徒中,有一位出賣了他,他是猶大。猶大偷偷摸摸去見祭司長和宮殿官,這個背叛的舉動就如在暗中行事的間諜。
聖經都有詳細記載,包括馬太福音廿六章12-14節、馬可福音十四章10-12節、路加福音廿二章3-6節,其中路加福音是這樣敘述的:「這時,撒但入了那稱為加略人猶大的心;他本是十二門徒裡的一個。他去和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怎麼可以把耶穌交給他們。他們歡喜,就約定給他銀子。他應允了,就找機會,要趁眾人不在跟前的時候把耶穌交給他們。」
六、為什麼是紫色?
大齋期期間,你也許會發現所用的節期顏色為深鬱的紫色,這是懺悔認罪、警醒、受苦的象徵。在前往受審判的路上,耶穌戴著荊棘冠冕、披著紫袍,被眾人羞辱嘲笑,被百姓藐視,這是一段多麼痛苦和折磨的道路。於是節期中所使用的紫色,提醒了信徒默想主愛、克己的靈性操練,將重整個人生命的機會。
對眾信徒而言,聖週是一年之中最神聖的一週,為要紀念和記住基督在地面生活的最後一週。這週中最大的焦點是耶穌的受難與復活,以及導致耶穌受難的事件。
在這些日子裡,我們與基督一同受苦,以便我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的復活中。聖週同樣是信徒潔淨心靈、處理不必要活動時間表的時候,我們的心思意念應更焦距在耶穌,以及祂為我們所做的事情上。那些全心全意投入逾越節慶祝循環的人,將發現這會改變他們的一生。
(原載於2021.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