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9 天路客

失去之後仍有愛──思想電影《一步一步的愛》

檢舉
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
健一帶著對妻子的思念,呵護美紀成長中的每個關口。(劇照提供:原創娛樂)
愛,無法補償不可逆轉的失去,但是能讓承受失去的生命,長出即使有缺憾,卻活得比完整的生命更有力量的姿態。

◎徐硯美

小時候,聽過的童話故事總會用「王子與公主從此以後幸福快樂地在一起」,作為故事的結束。這些年,好多人跳出來大聲駁斥這樣的結局,因為與現實的出入太大,他們總是說,真正的考驗,往往是「在一起」之後才發生的。

這讓我去思考一個問題──幸福快樂的背後到底是甚麼?大家都在質疑著「幸福快樂」這四個字,可是,有人會質疑「不幸」的背後到底是甚麼嗎?「不幸」乃至「絕望」,是「現實」還是「非現實」呢?

失去與道別是人生必修課
這些年,總會聽見一些詞彙,例如「成功學」或者「幸福力」,但是,我卻認為絕大多數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學習「成功」與「幸福」,而是面對「失敗」與「不幸」的能力;甚至我認為,如果真會有「成功學」與「幸福力」的「課程」,它絕大多數的內容,都應該教導人如何面對失敗與不幸。

原因在於,我們的人生遇見到的成功與幸福從來都是少數──因為我們定義成功與幸福越狹窄,代表所有人想要得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所以,越多人想要得到,得到的人就越少,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邏輯了。於是,失去、道別這兩件事,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裡的必修課。

我一直很喜歡日本電影中對於生命教育,特別是「死亡」乃至「親人之死」的處理,他們不同於華人著重死亡的悲傷與痛苦,而是更強調「活著的人」如何感受離開之人的意志,與如何延續離開之人的生命意義。最常聽見也最俗套的一句話就是:連某某某(離開之人)的份一起活下去吧。但是回歸現實,這種喪親之痛,真的是這種熱血口號一喊就能夠克服的嗎?

故事敘述單親爸爸健一陪伴女兒,從襁褓到小學畢業。(劇照提供:原創娛樂)

單親爸爸伴女成長十年
《一步一步的愛》故事敘述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在孩子才一歲半的時候離世,父親健一(山田孝之 飾)婉拒岳父母及妻舅收養女兒美紀的建議,辭去了原本的工作,改成彈性上班的總務工作,陪伴女兒走過成長歲月,從襁褓到初上幼稚園,再到小學,再到小學畢業。

健一帶著對亡妻的思念與失去的創傷,將其轉化成為極大的愛與關懷,呵護著美紀在成長中所遭遇到的每一個關口。這些關口,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就是日常裡宛如小石子般一跨就過的困難,可是對於單親爸爸健一來說,卻像是面對一座高山般的艱難。

電影的敘事捕捉了很多生活細節,例如:健一因為不想再麻煩同事,便工作到最後一刻,在衝去接女兒的路上,喊著:「我真的好累呀!大概是要撐不住了吧!」

在夜間哄女兒睡著了之後,一個人端著杯水才坐在椅子上,不自覺就睡著了;但是,才打不到三十秒的盹,就聽見洗衣機洗好的提示音,隨即要去曬衣服。曬衣服時,他喃喃地說:根本沒有一點空閒時間。

餵女兒吃飯時,嘗試了一切準備好的食物,心裡總想著:「營養要均衡要均衡!」但是,女兒只吃白飯。學校的家長座談會和活動總是在週間舉辦,讓健一不得不請假參加;連母親節美紀因為缺少對母親的印象,畫不出「我的媽媽」,老師都還要親自約談……

(劇照提供:原創娛樂)

它展示了真正的「陪伴者」的辛苦,不是「一陣子」的。關於失去至親,扮演陪伴者與照顧者的角色不像是「救火」,衝上去解決問題,然後問題的解決與否,就決定了這個角色介入與參與的時間。

失去至親,是一個永遠無法被解決的問題,於是,下定決心要陪伴的人,就像是健一,生活中任何一件瑣事,當它一而再再而三重複出現時,都有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健一帶著美紀雖然辛苦,卻也被身邊許多人的愛包圍著。右為健一的岳父。(劇照提供:原創娛樂)

一個人是做不到的
幸好,健一是幸福的,或者說,他的女兒美紀是幸福的,因為她不僅僅是被父親健一的愛包圍長大,健一的岳父母、妻舅乃至美紀的幼稚園老師,甚至是健一早上去光顧的咖啡店的店員,直到健一喪妻八年多後,生命中再出現的愛人奈奈惠(廣末涼子 飾),美紀是愛的圓心,被許許多多人的愛呵護著。

健一喪妻八年多後,生命中再出現的愛人奈奈惠(右)。 (劇照提供:原創娛樂)

但是更美好的是,美紀並非成為一個需索無度的黑洞,而是成為一個太陽。她成熟、懂事、溫柔且充滿韌性,即使是鬧脾氣,例如知道奈奈惠即將走進自己與父親之間,成為家庭新的成員時,那種陌生與恐懼讓她不知如何面對,於是便在心裡築起一道牆。

可是,觀眾在她身上找不到對父親的怨懟以及對奈奈惠的敵意,她把自己關起來,是因為不想在沒有弄懂這種感受前,傷了父親的心。愛,無法補償不可逆轉的失去,可是,卻能夠讓承受失去的生命,長出即使有缺憾,卻活得比完整的生命更有力量的姿態。

我們如何成為一個「陪伴者」,讓在失去中痛苦的人,除了感傷之外,可以不用經歷孤獨?(劇照提供:原創娛樂)

點燃被眼淚沁濕的生命之火
談回日本電影的「生命教育」,電影中敘述了兩次與至親的別離,一次,是美紀還沒有辦法意識得到的年紀,第二次,是美紀已經長到有情感、有記憶,也有認知能力的時候,她得面對非常照顧自己的外公(國村隼 飾)因為心臟疾病的離開。

從第一次的猝不及防,到第二次已經帶著失去的悲傷走過十年的一家人,其實,每一個人早已經比十年前要堅強,且具有更大的愛的能力。甚至到一個地步,不是等失去發生才用愛去彌補,而是在失去之前,愛就已經賦予他們寬慰、超越的力量。

基督信仰是一個愛的信仰,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失去」從來不是代表著上帝的「遺棄」,而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強大的愛的載體;失去的當下,我們也打開了對愛、安慰、陪伴的空間,上帝便充滿在其中。

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成為一個「陪伴者」,成為愛的流通管道,讓在失去中痛苦的人,除了感傷之外,可以不用經歷孤獨?我們無懼那些瑣事的磨練,因為看見的是在那失去之人的心中,有著一個被眼淚沁濕的火種──唯有不間斷的愛,可以將它,重新點燃。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