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0 天路客

〈遇見當代教堂〉戰火烈焰後的盼望新生─西班牙馬德里聖莫尼卡教區教堂

檢舉
謝偉士 謝偉士 追蹤
西班牙馬德里聖莫尼卡教區教堂

◎圖文/謝偉士(建築師)

距離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東南邊10英里,里瓦斯-巴西亞馬德里德(Rivas-Vaciamadrid)小鎮,屬於內戰摧殘之後新興的集中住宅區。1999年新的市政規劃發布後開始基礎建設,首先啟動的是新建教堂計畫,就在快速道路邊的一個小角地,命名為聖莫尼卡教區教堂。只是教堂設計幾經變換且經費拮据,規劃與施工時間拖得很長,甚至周遭的住宅區都已完工入住,教堂仍在施工,一直到2008年11月才獻堂。

火紅的烈焰
聖莫尼卡教區教堂屬於天主教埃納雷斯堡教區,對設計建築師維桑(Ignacio Vicens y Hualde)和拉莫斯(José Antonio Ramos Abengózar)團隊來說,定案的設計並非首選,畢竟經過了一番激烈的爭辯,只能算是第三替代方案。在狹長的土地規劃裡,窄窄的房子要塞進主堂、教區行政及兩個單位的神職人員住宿相當不容易。

由快速道路前往,很容易認出這幢全身鏽得紅通通的細長教堂。房子的外殼採用耐候鋼,一種合金鋼材,在自然情況下表皮會形成細密的鏽化層,包覆整個鋼板。牆上的開窗為了延續耐候鋼的特色,跳躍地開了幾個窗洞,窗外附上相同材質的沖孔板讓光線均勻穿透。

烈焰般的生鏽鋼板

 

凝結的爆炸瞬間
聖莫尼卡教堂最馳名的是北側衝向天際的幾根指頭,像是建築物遭空襲,爆炸瞬間的凝結狀態。衝向天際的指頭尖端裝著玻璃,讓光線透過玻璃窗射入聖壇,這一幕聖潔的場景,充滿光影藝術的戲劇張力。這七個「爆炸」的窗口讓光線射進,對會堂來說,視覺上是線性的延伸。靠著一系列的天窗,光線在會堂裡漫射,這是設計師想要塑造的神聖質感,重組了時間、空間,創造出震撼的蒙太奇(Montage)效果。這一招引光入室的設計,引起建築界群起仿效,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極類似的透光手指。

找尋天堂的手
教會南側緊貼著路口,房子沿著曲率越變越細。弧線上挖一個口成為大門,進入教堂必須經過門上的十字架,象徵透過基督耶穌的救贖脫離苦難,進入恩典的光照。這與傳統上的天主教堂很不一樣,畢竟大家習以為常的是大門正對中軸,會眾席在大門兩側對稱位置。但在這間教堂,我們可以看到遵守羅馬教廷早期的禮儀準則,全新的詮釋使用空間。入口後方都是較小的空間,包含佈道所、教區行政辦公、住宿與附屬的樓梯電梯及廁所等。入口左側則是77席座位的主堂,屬於大跨距空間,平均有三層樓高,若以朝北最高的天窗來算,則將近五層樓的高度。

由於房子的外皮包裹著生鏽的金屬板,主堂空間的氣氛僅靠窗戶引入的光線,塑造出神同在的親和感。對比起黑色的拋光花崗岩地板,白色牆面的光線顯得格外強烈;講壇上粗大刻痕的十字架,堅硬而粗糙的質感,表現十字架承擔世界苦難的印記。

大門上的十字架

 

發揮材料優勢的藝術
教堂的小空間,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RC),提供建築物完整的框架,有效地放進了許多小房間,達到基本的結構穩定需要。但是大跨距的主堂,則是採用鋼骨結構(SC),一方面可以包覆大挑空,另一方面還可以自由地創造出細長的光箱,直指天際。

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系統相組合,發揮各自的材料優勢,也是這間教堂很重要的設計宗旨。除了當代的建築,透過藝術家哈維爾創作聖母馬利亞和耶穌雕塑、若澤曼努埃爾創世記壁畫、何塞路易士桑切斯在聖壇上設計基督青銅椅等,數十位藝術家每人貢獻一點,共同投入永恆的榮耀中。

腹側開口的大門凹洞

 

評論家將聖莫尼卡教堂與畢卡索的格爾尼卡(Guernica)畫作一起討論。格爾尼卡是一幅創作於1937 年探討戰爭的油畫作品,因著德軍轟炸格爾尼卡古城,留下殘破瓦礫,死傷無數,而且多為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畢卡索義憤填膺,用畫筆對抗刀劍。畫作中的槍砲彈藥與牛馬,青灰色調與強烈的明暗對比,是畢卡索留給觀賞者思考的空間,在殘暴與痛苦中,不只摧毀了城鎮,也傷害了人類的文明。當聖莫妮卡教堂興建時,小鎮以教堂為中心,將爆炸的一瞬間凍結,轉換成光的洗禮與安慰。

DATA
位置:西班牙馬德里Rivas-Vaciamadrid
建築師:Vicens + Ramos Arquitectos
土地面積:605坪
建築面積:425坪
設計施工:2003年5月28日至2008年11月8日
造價:180萬歐元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