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5 天路客

不被社交限制的人生──思想影集《凪的新生活》

檢舉
徐硯美 徐硯美 追蹤
巨大的壓力讓凪在辦公室暈倒了!她決定辭職,搬家到東京郊區的小公寓。(劇照來源:緯來日本台FB)

◎徐硯美

「高敏感族」一詞,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學者伊蓮艾融博士(Dr. Elaine Aron)在1996年所提出。學者指出這個族群的人,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的刺激導致壓力以及厭離感。

近年來很多書籍、網路的心理測驗,很多人做測驗之後「聲稱」自己就是「高敏感族」,加上以闡述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上市,成為熱門討論話題,給予眾多覺得自己是「高敏感族」很大的「解放」──既然群體如此恐怖,不如遠遠逃離吧!

恐懼的根源並不是人群
英國作家湯姆士‧哈代有一本著作,中譯為《遠離塵囂》,它的英文譯名更加直接──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Madding」就是「發狂的」、「不理性的」,因此它的直譯,應該是「遠離瘋狂的人群」。於是我們更深一層來問,為什麼人群是瘋狂的呢?

聖經當中似乎處處都是「瘋狂的人群」,例如:摩西上西乃山面見上帝,底下的群眾就鼓譟要建金牛犢;耶穌騎著小驢駒進到耶路撒冷,民眾拿著棕梠葉鼓譟,稱頌他是「和撒那!和撒那!大衛的子孫!」才沒幾天,群眾便改口寧可釋放強盜巴拉巴,也不要放過耶穌,並喊著「釘他十字架!釘他十字架!」。

人群的瘋狂,是因為每個人心裡都有對於未知的恐懼,以致,只要一點讓既有生活、已知的事實要被更動,感受到某種不明的改變即將發生時,就會產生恐懼。從而一個人加一個人,變成一群人,恐懼就無比的龐大又強大,最終逼使一群人變得「瘋狂」。

但是,逃離這樣的「瘋狂」真的有用嗎?所謂的「高敏感」是真的「敏感」,或只是成為瘋狂人群的另外一面?對於自己內在生成的恐懼,無所適從,所以不是更深地去明白眼前發生的事情,而選擇一個「不會發生任何事情」的地方呢?會不會所謂「遠離瘋狂的人群」其實也只是一種「逃避現實」呢?

大島凪不斷迎合他人的性格,使她無時無刻都在辦公室「讀空氣」,揣摩人際相處時的氛圍。(劇照來源:緯來日本台FB)

「讀空氣」讀到窒息
《凪的新生活》(另譯:自然捲小姐放長假)是部改編自同名漫畫、前年於日本TBS電視台播放的日劇,因為非常切中日本對於人際過度謹慎,導致個體性格受到嚴重壓迫的現象,而受到廣大迴響。

故事敘述女主角大島凪(黑木華 飾)是一位在電器產業任職的上班族,與公司內的王牌業務員我聞慎二(高橋一生 飾)談起了祕密的辦公室戀情。然而,大島凪不斷迎合他人的性格,無時無刻都在「讀空氣」(感受人際相處時的氛圍),即使私底下跟男友慎二相處,依舊是處處退讓,最後,巨大的壓力讓她在工作時「過度換氣」當場在辦公室暈倒。

大島凪的男友我聞慎二,外表是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的王牌業務員,但實際上,他也深受這種社交之苦。隨著劇情發展,觀眾會慢慢得知無論是凪還是慎二,不管看似外向、人際關係的成功者,還是看似內向、人際關係的失敗者,他們都深受原生家庭影響,導致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活在一種「口不對心」的狀態之中,深怕自己若說出心聲,就會遭到群體的排擠與壓力。

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是大島凪率先做出了「遠離塵囂」的決定。她停用所有的社群軟體,換了最「陽春」的折疊式手機,把原本在東京的工作、租房全部辭退,甚至連家具一件不留地請搬家公司清運;她獨自一人在市郊租了一間小公寓,用著積蓄,打算給自己放一個沒有預期何時結束的「假期」。

慎二外表長袖善舞,想不到也深受社交壓力之苦。(劇照來源:緯來日本台FB)

明白自己的恐懼
但隨著在小公寓中,遇見溫柔體貼卻又來者不拒的安良成權,單親媽媽白石麗以及她的女兒白石美玲,還有樓上一位看似拾荒落魄,卻又將自己的公寓打造成雅致的小型電影院的吉永老婆婆,加上總是慌慌張張,看來缺乏自信卻是東京大學畢業的坂本龍子……大島凪似乎沒有真正離開「人群」,只是這個「群」沒有想像的那樣多,也給了她空間與時間,去好好整理自己的人際關係。

與這些人相處的過程中,在每個人身上,大島凪都看見了自己的部分面向,也開始明白過去過度的迎合與討好,反而讓她失去了這雙眼睛,看見群我關係之中,最重要的不是「討人喜歡」而是「明白自己」。

她開始問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是甚麼,原本,她把自己找不到想要做的事情,歸咎在人群對她的要求之上,可是在這個「假期」之中,她感受到自己長久以來的空虛,以致迎合他人,正是因為她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真正的熱情,她是恐懼這個「沒有」,所以不斷嘗試把自己的自信建立在群體的認可之上。

當自己找到了想做的事情,將生命的意義建立在其上,她突然發現,她不再恐懼人際之間的熱情與冷漠的變化,甚至,面對人際裡的聚散離分,也變得更加坦然與明白其正面的意義,甚至包括來自原生家庭的情緒勒索與控制,她也能在即使心裡萬分害怕的情況下,不慍不火,堅定地表達自我。

帶著自信同理人群
大家往往錯解「高敏感人群」或者《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為把這兩件事情變成「不合群」與「離群」的理由,實際上,阿德勒的學說,其終極目的,是建立起有能力也有意願與他人合作的「個體」。

他不是要人離群,而是要人「明白我」乃至「可以群」,因為缺乏自信、生命意義與使命感的人,一旦在人群之中,就會很容易感到壓迫、冒犯、受害,而《凪的新生活》中大島凪所經歷的過程,就是去明白「離開」是因為要「回歸」,而不是逃避。

在聖經當中,我們看到耶穌面對群眾,特別是法利賽人與律法師,這些建立群眾倫理和規範的人,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安息日,耶穌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裏去吃飯,他們就窺探他。在他面前有一個患水臌的人。耶穌對律法師和法利賽人說:「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他們卻不言語。耶穌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便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裏,不立時拉牠上來呢?」他們不能對答這話。(路加福音十四章1-6節)

耶穌的信心源自何處?如何在受到群體的施壓時展現真我?是因為他講到了我們與人相處的終極目的──以同理相愛(大誡命)與同心相助(大使命)。群體的恐懼與個體的恐懼,其實是忘了這個終極的目的,只關注規矩與維繫既有的運作;而耶穌的榜樣,正是要我們想起這個可能被忘了已久的,最重要的事。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