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硯美
當「做自己」三個字成為了整個時代的一種「宣言」,甚至,商人們透過這個宣言設計出種種「產品」。例如,服飾業者告訴我們穿上它們品牌的服裝,可以有「自己的個性」;又或者擁有甚麼樣的居家風格,就代表專屬自己的「品味」。這樣的「宣言」已然變成一種消費市場中的「萬能鑰匙」,只要讓人感受到消費這樣商品能夠買到「做自己」三個字,那就成為一種暢銷保證了。
我們的心與財寶之間的關係
在馬太福音六章,耶穌提及天上的財寶與地上的財寶的分別:「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那裏。」
這段經文強調了兩個重點,首先,是天上財寶與地上財寶最大的差別在於「短暫」與「永恆」;第二,是「財寶」的定義不是客觀的,不是黃金、鑽石就叫做「財寶」,而是我們的「心」關注的,最執著的,那就會成為我們的財寶。
許多人的財寶並不是可見的,但也不一定是耶穌所說的天上的財寶,很有可能,那是他珍視的一個人,一個物件,或者是一樣事情,例如:他的工作、他的健康、他的享樂等等。耶穌在此處,不僅解釋了財寶的分別,更擴張了財寶的屬性,也講述了他認為真正的主體,不是「財寶」,而是那個決定價值的,即我們的「心」。
如果再進一步,將耶穌在這段經文所說的兩個重要信息合併起來看,就會出現另外一個信息──我們的心定睛的是「永恆」還是「短暫」?
大多數的人,對於「短暫」無感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尚未得到;二、還未失去。當還沒有得到時,體驗還沒有發生,我們羨慕、忌妒,期盼擁有,便苦苦追尋;當還未失去時,我們享受那件事物所帶來的體驗,並覺得只要一切如常,就能繼續享受下去。可是,耶穌卻告訴我們,在地上,沒有一件事物可以存到永恆。
當世界失去所有電力
《生存家族》是由日本導演矢口史靖2017年執導的電影,該導演一直是用喜劇的方式,將許多發人深省的社會議題融入其中,特別是「環保」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早前還有一部改編自小說的電影作品《哪啊哪啊~神去村》,也是提到一個久居都市的大學落榜青年去到深山之中當伐木工,重新找回生活重心、自我價值以及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的故事。
《生存家族》敘述在東京中的一個家庭,一個平凡的早晨,爸爸(小日向文世 飾)一早驚醒,發現鬧鐘停在昨日三點,全家也被他的驚呼吵醒,所有人的鬧鐘都停了。隨即,他們逐一檢查家裡的各項電器,電視、冰箱,乃至昨晚插上充電的手機,這才發現,全家沒有一個電器有電,就連裝設電池的手電筒,都無法作用。
此時,一家人還想著上班與上學,匆匆忙忙地走出家門之後,也發現不僅是他們一家,而是整棟公寓皆是如此,而隨著他們向外走,一切越來越不對勁,範圍遠遠超過他們的想像,通勤的地鐵、車輛乃至周邊的所有建築物,學校、辦公室無一倖免,全都陷入沒有電力的狀態。電腦無法操作、手機沒有訊號,許多人因為家裡住得太遠,根本沒有辦法前來上班、上學。
日常中所仰賴的「電力」一消失,所有生活不僅僅是被迫停擺,連計時的工具都沒有了。隨著太陽下山,無奈的人們步行回家,許多上班族已經發現,超商開始出現搶購人潮,甚至是腳踏車行也已經快被搶購一空,趕去車行的爸爸花了比平常貴很多的價錢,買下了一台淑女車。
當生活從文明變成蠻荒
當爸爸回到家中,一家人面對電鍋無法使用,超級市場也缺乏生鮮食品的情況下,僅能以媽媽(深津繪里 飾)搶下的速食方便包(隔水加熱的熟食)來果腹,然後期待著這種大規模的停電只是一個短暫的現象,大概明天就會修復了。
但是,隨著一天一天過去,日子變得越來越困難,廁所無法沖水,公司、學校也開始停止運作,路上開始有人行竊與搶奪,原本是最便捷的都市,反而變成了一個大型的監獄。於是爸爸下了一個決定,一家人帶上輕便的行李,一起前往爺爺居住的鄉下,在那裡對電力的依賴也少,相對起來被影響的也少。
可是,上路之後才發現長路漫漫,平時就已經與父母親相當疏遠、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兒子(鈴木賢司 飾),還有就讀高中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女兒(葵若菜 飾),自小都是在都市長大,習慣了所有方便的生活,手機、電腦等3C產品幾乎從不離身,面對旅程中的餐風露宿,抱怨連連。
另一方面,平時總是裝模作樣的爸爸,也常常因為面子掛不住,而想出一些爛點子,讓大家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唯獨媽媽因為平時是個專職的家庭主婦,反而在一路上成為「救命靈藥」,每每在爸爸胡亂發號施令、頤指氣使時,她都能用充滿生活智慧的手段,扭轉局面。
找回家人之間緊密的關係
從東京到爺爺居住的鄉下,是好幾百公里的路程,一路上,他們經常遭遇斷水斷糧,除了飲用汽車水箱用的蒸餾水外,實在沒有辦法,就搜刮大賣場裡所有的「貓罐頭」,有時還得依賴盲眼的老人,給他們繫著鈴鐺,才能通過完全漆黑的隧道。
這種風雨同路、患難與共的生活,一過就是將近一個月,生活的不便反而讓他們離不開彼此,許多的問題,也從沉默到爭執,到彼此諒解,失去一切之後,反而讓這一家人擁有了彼此,找回緊密的家庭關係。
另一方面,當他們越往鄉野走,越發現生活的不便其實不一定是真正的不便,往往只是因為他們過度地依賴科技。而當他們珍惜彼此的相處時,出自於真心的分工合作,讓這一家人,或者說,這場災難的倖存者們,都找回了一種生活的「主體性」與「獨立性」。
上帝要我們依靠正確的對象
在人類的觀念裡,文明與科技是一條前進的直線,它的發展,指向著人類的未來,可是,上帝卻直指核心地探問我們是否越仰賴文明與科技,就越失去我們的創造力與動力,同時,也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聯結呢?
當我們舉目仰望上帝,祂沒有所謂的「進程」,祂不服膺於人類的發現與發明,而是超越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存在,永恆的神反而更讓我們回到當下,審視生命中有甚麼是存到永遠的,不正是我們在基督裡,彼此團契的愛,對上帝的信心,以及從上帝而來的應許的盼望嗎?
無論環境順逆,困苦還是美好,這三件事情才是文明與科技的基石,我們是對彼此有愛,才發展文明,是對上帝與祂的話語有信心及盼望,才發展科技,信仰與文明和科技的發展可以不相互排斥,而是彼此祝福。《生存家族》透過一個文明災難,透過失去,讓一家人明白這個道理;而我們是否也是透過2020這一年,來思想甚麼才是我們的心,真正依靠的對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