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硯美
韓裔當代思想家韓炳哲,在他的著作《在群中:數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以及《他者的消失》中,不斷強調現代社會「公共空間坍塌」的現象。
甚麼是「公共空間的坍塌」?在看似開放、沒有言論控制的網路世界當中,人與人之間本應能夠包容多元不同的聲音,即使面對不理性,也有能力與耐性將溝通建構在理性論述上。不同立場,乃至相互敵對的狀態,可以不斷地透過公共空間的討論,逐漸找到共識;又或者是在未找到共識前,不將對方視為敵人,能夠給予平等的對待與尊重。
但是,我們卻沒有看見這樣的「應該」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將言論自由無限上綱,用各種手段去確保自身立於不敗,建立起龐大的舒適圈、同溫層以及聲浪,用對自身立場有利的方式去詮釋事實,甚至虛構事實。最終,我們迎來的,是一旦這些舒適圈、同溫層中,任何屬於個人的意見、立場、聲音就不可能再出現。
所謂的「公共」,再也不是每個人用自己的性格、視野、學識以及理性與他人相處,而是淪為一種集體的單一意識形態,大家在其中相互認同、取暖,然後,遇見不同的意識形態時,往往剩下攻訐、批判、論斷,甚至是拚個你死我活。
戰爭其實離我們很近
時至今日,戰爭的型態早已經不是飛彈、槍械,上戰場衝鋒陷陣了,許多使用網路的人們,都非常熟悉一個詞彙叫做「出征」。「出征」早就不是上實體的戰場了,而是──到網路上找人吵架。
「出征」、「引戰」、「討戰」這些網路流行用語已經是一個很強烈的警訊,但是我們好像還不太有自覺,甚至也往往參與其中。
真理真的越「辯」越明嗎?如果是,那我們得分清楚「辯」跟「吵」,「辯」跟「戰」的差別在哪裡?我們是期望對方能夠「明白」我們的立場,還是,我們希望對方被同化,若是不能,甚至暗自覺得最好對方能夠「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只准有一種聲音的悲劇
無形的戰爭今日隨處可見,有形的戰爭卻也離我們不遠。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是改編自真實事件,其背景是1990年代南斯拉夫解體之後,境內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境內的波士尼亞人也趁勢想要獨立,可是卻遭到塞爾維亞人反對。塞爾維亞人隨即成立了「塞族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並且以「軍政府」的型態,與波士尼亞人展開作戰,也就是著名的「波士尼亞戰爭」。
長達三年的戰爭中,波士尼亞人遭到強勢的塞族軍政府以「種族清理」的殘酷手段,將其成年男子大規模地屠殺,以確保境內再也沒有反抗勢力,只有一種種族,或者說,所有平民皆須臣服於軍政府的統治。
女主角阿依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 飾)是一名高中老師,她是波士尼亞人,因為精通英語,所以在戰爭期間被選入聯合國的駐軍基地中擔任翻譯。1995年7月11日,塞族共和國突然出兵攻打波士尼亞一個名為「雪布尼查」的村莊,數以千計的村民逃難至阿依達工作的聯合國基地,其中,包括了她的丈夫以及兩個兒子。
仲裁者的無能為力
阿依達就在收到消息,準備與丈夫和兒子們會合時,得知基地能夠收納的人數已經滿了,而她的丈夫和兒子們都被拒於門外。她在基地中四處奔走,然而長期與她相處、仰仗她翻譯的高階軍官礙於命令,拒絕了她將家人接入基地的請求。而她甚至為了讓基地中的上校同意,轉而不惜舉薦自己的丈夫,冒著被殺的風險,代表村民去與塞族軍政府的將軍談判。
但是,情況隨即急轉直下,談判過後,軍政府直接長驅直入聯合國的基地中,肆無忌憚地在其中搜尋、審問,表面上發麵包供給這些平民,卻在不到幾個小時內,派來大量的車子,將基地內的平民清空,婦人與小孩被載至塞族共和國統治的鄉鎮安置,而成年男子,就被威脅半騙地離開了親友與摯愛,被帶到偏僻處全數處決。作為國際各國共治的聯合國軍隊,在此時竟收到命令,不得干涉。
阿依達數次將家人藏起來,哀求基地的軍人將家人列在聯合國的撤退名單,可是卻怎麼樣都無法為她破例,於是,她眼睜睜地看著塞族共和國囂張跋扈的軍人,將家人帶走,並且再也沒有回來。直到多年以後,在附近的亂葬崗挖起了無數骸骨,阿依達在陳列於地上的骸骨中,認出了家人的衣物,確定了那就是當天與她分開的丈夫與兩個兒子。
失去愛之後一無所有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是用波士尼亞人的角度去重述這段血淚的歷史,但波士尼亞戰爭比想像中的複雜許多,種族、宗教、語言、國際與共產之間的角力與利益權衡等等,但是,它依舊透顯出戰爭的本質,它不僅缺乏「善」,更重要的是,它缺乏「愛」。
種族肅清與極端主義的共同性就是──只能有一種聲音,扼殺了所有討論的空間,以至於只剩下對立與仇恨;這是戰爭的種子,也是人類歷史上經歷的許多泯滅人性的暴行的肇因。
保羅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整章篇幅強調一件事,哪怕是先知講道之能,是明白通曉世間一切的奧秘,有信心與能力可以讓山挪移,甚至是犧牲自我讓人焚燒,這些看似「對的」、「正確的」乃至大有影響力的事情,可是只要沒有了「上帝的愛」,就都將歸於無有。保羅不要我們用「血氣」爭戰,正是因為「血氣」是讓我們失去愛,也讓我們失去理性的原因。
無論是歷史的、現代的、實體的或者虛擬,甚至是意識形態上的戰爭,都將讓我們陷入雙輸的局面,這是電影《阿依達的救援行動》以及無數的歷史事件告訴我們的。但,有一件事永遠得勝,且永遠能讓我們與這世界保有對話、溝通以及改變的可能性,那就是從上帝而來的愛,它讓溝通發生,讓接納發生,讓人與人之間的張力被挪開,讓不可能跨越隔閡,被跨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