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基督教論壇報 / 見證宣教

上帝的快手筆 何羅乃萱師母的故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何志滌牧師(右)成為何羅乃萱師母(左)文字事奉路上的重要推手。

文字:Sharon Lau╱攝影:Andy

「流淚撒種,歡呼收割。」這是何羅乃萱師母對人生的看見。訪問當天,她身穿一套訂製衣服,上身是珊瑚色的圖案,繽紛有致;腰間以下是純白色,簡單寫意,彷彿在訴說著她從年輕到現在的人生故事一樣。

師母著作至今逾70本,屢獲獎項,其中《知己莫若我》(印象文字)一書更榮獲2021年出版雙年獎心靈勵志類的「最佳出版獎」,十月將獲得基督教第九屆金書獎的金筆獎。筆者認為她是跨界別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之一,她是量產型作家,每天在網上筆耕之餘,近年更開始兒童繪本寫作。有誰想到,她曾在被批評及打壓的環境中工作呢?

何羅乃萱師母出席今年七月的香港書展,新書獲得第三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心靈勵志類最佳出版獎。

立志要早  就愛爬格子
師母深愛文字,要從小學三年級說起,當年她在〈我的志願〉寫道:「我要做一個爬格子的動物。」那篇作文被老師貼堂表揚,她當然非常高興。「我這麼喜歡文字,其實要多謝我媽媽,因為媽媽小時候不給我買玩具,只會買書。最初我很不高興,為甚麼人家有芭比娃娃、煮飯仔,我就只有契爺契娘(乾爸乾媽)送來的玩具。」

師母娘家的客廳有一座很長的書櫃,裝滿了《National Geographic》、《兒童樂園》等書籍,她笑說:「即使考試考得好,獎勵也是書本,於是我活在書海中,我的裏面盡情發揮想像力。不開心時,我幻想自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無形中訓練了自己的正面思考。」

到中學一年級,她很想成為作家,當時姊姊送她一疊中國風景的明信片。「每一張卡都很漂亮,我會在後面寫詩。我愛看唐詩、宋詞、《家春秋》、《櫻子姑娘》,更嚮往自己生在五四年代。然而,媽媽覺得我寫的東西都是傷春悲秋。」年紀輕輕的師母,甚至寫了第一首七言絕句:

孤舟帆影惹愁情,夕陽斜照倍淒清。

心中愁苦向誰訴,惟望雲開見月明。

羅乃萱與母親合影。

恩師啟迪  開展創作路
雖然母親不太欣賞她的才情,但是國文老師羅曉梅卻異常讚嘆師母的文字功力。她憶述:「羅老師額外批改我的作文,她說你那麼喜歡寫作,將來可以當作家。」之後老師跟師母開玩笑說,當時只是隨便說說,她卻認為老師成了她在寫作路上的加油站。

中五中六時,師母的成績足以考完會考並升讀大學,卻被雙親送到加拿大升學。「培正中學的理科是精英班,我也是其中一分子。媽媽覺得,我在加拿大繼續讀理科吧!還記得大學第一年選科,媽媽和我在一間中餐廳『拗數』,當時我已經符合麥基爾大學音樂系的收生標準,媽媽說家中已經有一個孩子讀藝術,另外一個讀理科吧!我最不喜歡讀數學,心想如果能夠在四年順利畢業,代表我克服了這個困難,之後就沒有甚麼難倒我吧。」

調皮的師母喝了一口水,抬頭笑一笑,說:「回想看看,若不是讀那間學校,就不會認識何牧師吧!」麥基爾大學除了是她和牧師的定情之地,更讓師母首次成為「主編」,開始公開爬格子。「《靈訊》是當時大學團契的刊物,我還要是手抄稿,簡直是我作家夢的啟蒙。」

當時多倫多有一個寫作班,師母叩門卻不被錄取。「當時我讀大一,我在門縫看著他們上課。那一幕我含淚望著天,跟耶穌說,我很想做文字工作,求祢給我一個機會。」之後,何志滌牧師和師母雙雙赴台灣宣教,並需要尋找服事工場。

何羅乃萱師母手稿。

勇於嘗試  終完成心願
「我們隸屬海外基督使團(OMF),當時有《校園》雜誌的主編分享,何牧叫我快快跟別人自薦,因為他很清楚知道我喜歡寫作。但是我覺得我讀數學,不能與本科生攀比。牧師堅持說,也許這是我人生唯一的機會,於是我自我介紹是OMF宣教士。」

後來,校園雜誌主編劉良淑邀請師母,搜集有關香港1997年回歸的資料。師母大膽自薦撰寫這個專題,來回了七次通信,劉主編寫信給她說:「你的中文很流暢,能否來做編輯。到我們《校園》工作,學習採訪與編輯。」

第一次外出採訪,是訪問時任陽明醫學院院長韓偉,當時師母極為害怕。院長說:「小妹妹,為甚麼你在發抖?不用怕!」結果首篇採訪稿被修改了多次,原來當時雜誌編輯部彼此交換文章來改,師母的文章要給其他三個編輯修改。「她們多是文科畢業,之後再給主編修改。」壓力雖大,收穫更深。

師母說,後來這些人也成了她的好朋友,至今仍有聯絡。從一個外地人晉身為《校園》同工認同的伙伴,可見師母的實力。後來《校園》希望她留下來,卻因為有牧者說香港需要人,牧師師母就回港服事。

把握機會  先關係後事工
回港後,她加入《突破》做文字服事工作,一做就是16年。「最初我做藝術文化的編輯,也許仍然幼嫩,當時上司沒有給我太多工作。我就主動拜訪每一個藝術中心,站在門口和參觀者或工作人員聊天,當時的資訊沒有現在發達,我把搜集得來的資料做了一個文藝月曆。」為了投入工作,師母後來更讀了兩個電影分析的課程,她喜歡看電影,也嘗試寫影評。

立定心志在文字事奉上帝,師母有了不二心,就專注做好自己。「即使我能做的東西不多,就主動認識其他人。每個月我都自費和不同的作者和工作人員吃飯聊天,我當時帶領的義工、編輯,後來都做了主管。」就這樣跟不同人建立了關係,她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也深受教內人士認同。

在那麼多年的文字服事中,到底經歷了甚麼困難呢?她謙卑地說:「因為我不是科班出身,中文底子仍然有被磨練的空間,曾經被批評,甚至覺得我不懂寫稿,但我不斷改善修正自己,結果一一都走過來了。」

努力工作的師母,看著下屬相繼離開,到最後獨力支撐,連身體都出了問題,卻因著對文字宣教的熱愛,留守到最後一刻。到最後無奈地離開,跟這個耕耘多年的地方說再見。

天不常藍  卻越發高飛
離開了熟悉的工作環境,她坦言最初有點怕 。「不同的人向我招手,包括基督教機構,當然還有同福堂。時值同福堂起飛之際,會友希望我可以回來做教導工作。」但是,何牧師帶她去祈禱聚會,並意外遇上一名女先知。

「講道前,她說有一個媒體人在我們中間,要這個人出來跟她說話,否則不開始講道。結果女先知按手在我身上,說上帝會為我開所有媒體的門,預言我會在基督教和社會中建立一條橋樑。」當然師母沒有想太多,何牧師安慰她,說把先知的話當作是上帝在最低谷的鼓勵!

最後師母回到同福堂,唯一一個反對的人竟然是何牧師!他說:「你出去建立機構。」皆因牧師了解師母的筆耕心願,輾轉多年後,她成立了家庭發展基金,至今幫助了不少家庭、婦女及學生。

有靈感就寫  分享真性情
她的魄力,在日常生活表露無遺。在書展前後忙個不停的師母,有一天女兒跟她說,乖孫想婆婆,她翌日早上就陪他游泳。當日,她約了舊同工吃午飯慶生,三點鐘回到機構發表20分鐘的演講,再錄了三輯「萱中情」的電台節目,又寫了兩篇文,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師母說,她對文字有點是戀愛的感覺。「有時候,我經過公布欄也會仔細看。何牧師形容我為寫稿機器,一有靈感就專心寫作。十幾分鐘就可以寫完千字文,《知己莫若我》是在兩三個星期中完成,我每日編排一些固定時間寫作,當時靈感在裏面湧流出來,所以寫得很快。感謝讀者有很好的迴響,在社交媒體告訴我,說這些文字鼓勵了他們。」

沒有了紙媒地盤後,她心裏有個聲音,叫她去寫Facebook。「上帝說,這裏是我的園地,祂給我的舞台。有人說,我有萬幾個粉絲,原來已經是很不容易。我只知道,我每日很勤力寫作。」現在「羅乃萱專頁」已積累接近十萬粉絲。

香港書展現場展出師母作品介紹。

一如筆者,早早把師母專頁設定為搶先讀的人甚多,原因是我們都喜歡師母的同理心,以及毫不造作的真性情。

「我有七情六慾,我會生氣,我會傷心到喊。回首從前,因我受的傷讓我更明白那些受傷的人。例如我和何牧曾被以前的牧師責備,我們可能當時比較不懂,較為叛逆,記得牧師把紙杯扔在何牧身上。幸好那是紙杯,不會傷人。若有一天,這個人反過來需要我幫忙,我會不會幫他?會!我覺得不單是我原諒了他,也是了結傷痕的表現。」

師母的人生曾經歷幽暗,她表示陪伴這些別人走過黑暗的歲月,最需要的是不要給太多意見。「我只是和別人一起哭,看到別人的困難,不要急著出意見。」隨著年紀漸長,她還有很多夢想,想把事工傳承下去。「我現在的機構已經建構良好的網絡,很希望能繼續傳承下去。無論寫作、親子教育,我也很想把我的一套告訴別人,更想為別人提供機會,生生不息,廣傳福音。」

(轉載自香港影音使團《天使心》雜誌八月號)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