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偉士(建築師) 圖/李冠鋒(醫師)
多瑙河畔的海恩堡(Hainburg an der Donau)是下奧地利區的小鎮,在多瑙河南岸,對這個城市我們並不太熟悉,但奧地利作曲家海頓,他在6歲時曾隻身前來,加入海恩堡教會的詩班訓練,直到8歲獲准到50公里外的維也納聖司提反教會詩班,海恩堡是開啟他音樂之路的重要轉折。
海恩堡的馬丁路德教堂原址,17世紀以前曾經有間老教堂,但這次重新建造,並不是以考古的角度,而是由奧地利的藍天組建築師事務所,依據城市性格與時代氣象全新設計,雖然只是間小小90坪不到的一層樓房子,反而成為海恩堡最獨特的城市焦點。
構想是讓大自然滾動
海恩堡是藍天組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普力克斯(Wolf D. Prix)建築師的家鄉,為此他注入了心血,讓海恩堡的新氣息湧流。其實早在2004年,奧地利郵政總局就曾經發行海恩堡電廠爭議紀念郵票,原因是環保人士抗議在多瑙河畔海恩堡溼地興建發電廠,主張應該讓大自然自主綿延滾動,爆發了嚴重的警民流血衝突,興建中的電廠計畫因而終止,反而間接促成了保護河流溼地的國家公園,郵票呈現了海恩堡對大自然的渴望。
這股讓大自然滾動的氣息,也可以解釋為馬丁路德教堂的構想。教堂最明顯的是開了三個圓孔的飄浮屋頂,像雲朵般地浮在會堂上空。這三個大圓孔象徵著三位一體的信仰核心,遮蓋講壇,大圓洞讓不同角度的光線灑落,創造安靜優雅的空間。由於教堂主要朝北,與一般會堂不同的是,講台背板透過錯落的圓孔及玻璃可以看到主要街道,意味著街上的居民可以看到講員背影與聚會時的情景。
這設計有個重要的意念,就是「開闊的心胸」。走在街道上,可以對禮拜的環境一覽無遺,而且除了講壇上方的三個大圓孔,能共享受天上來的光線,夜間的室內光線也會透過雲狀屋頂漫射,像火山般把光線暈開。其他空間還有另外7個小圓形天窗,一切似乎都是共用互惠的。
不規則形狀的會堂有另一個特色,在會眾席中間設了兩道不同角度的滑動隔間牆,將會堂切成兩個四邊形,雲朵屋頂落在有講台的這個小四邊形,挑高6公尺,平時作為禱告室;沒有講台的較大四邊形,挑高3公尺作為教會大堂研習、教室使用。如有大型聚會則將分隔的滑動隔間打開,連成一個不對稱的大空間。
服務的設施與會堂相隔著內部小徑,包含了辦公、廚房、廁所、警衛管理等。這條內部小徑一路貫穿,直到最南邊的庭院,就好像走在城市的街道一般。
超越生死的浮雲
也許你不相信,浮雲般的屋頂設計構想來自於旁邊的靈骨塔,這是一座羅馬式存放骨灰的圓錐形塔樓,弔念先賢與聖徒。設計者透過數學把圓錐的曲率重新整理,分配在新教堂的屋頂,交互成多曲面的雕塑造型。房子要蓋出這些線條相當困難,但當成汽車、飛機、船舶的工業製造就輕而易舉,於是屋頂的製造搬進了造船廠。在造船廠裡要製作多大的屋頂都不是問題,但問題是搬運。因此近300片8mm厚曲面鋼板,預先組成幾個大塊體,配合運輸經過的道路寬度,以及拖板車可以載運、迴轉的最大尺寸來區分模塊,並預製好接頭與吊裝掛耳,最後只靠4腳的小支點,輕輕跨在講壇上方。
雖然房子複雜,但透過造船方式的生產組裝,讓興建速度更加快速,實際上只花了9個月就完工。對古老的海恩堡來說,這間教堂無疑是個年輕的禮物,在造型上、材料上、牆壁的定義、空間運用上,甚至建造速度都是前所未見。
以聖經價值觀迎接新時代
七層樓高的鐘樓在低矮的市街顯得獨特,像戴耳環般的掛一口鐘。比起石材堆疊的厚重鐘樓,馬丁路德教會的空心鐘塔,裡面只有細小的框架,像鳥兒骨骼,又輕又堅固,卻是曲著身子、歪著脖子環顧著小鎮。
教堂剛落成,立即獲得了當年度的鋼鐵創新大獎,以前堅硬的鋼鐵除了犁頭就是刀劍,後來鋼鐵成了船舶,如今鋼鐵飄上了天空,藍天組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功不可沒。1968年在奧地利維也納成立的藍天組,始終致力於都市的新規劃,強調建築做為都市景觀的必要性,不斷地將他們的理念在建築、都市設計規劃及藝術領域中加以實踐。藍天組雖是藍天的意思,但不著重在顏色,在於創作雲朵般的房子,將堅硬沉重的鋼材送上天空,讓建築物既定的穩固印象,轉變為輕巧多變;雲朵與水晶是最容易辨識它們作品的元素,以此反映時代輕盈多變,絢爛繽紛的特質。這間小教堂是個很典型、直接的呈現。
很多人覺得這間教堂設計出天堂的效果,但他並不是模仿成永恆的樣子讓人來參觀,而是提供一個聚會省思,繼而有能力面對真實生活的場所。
每年10月,馬丁路德教堂都會舉辦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年度交流會議,一起重新思想聖經的真義,以信仰的價值觀面對嶄新的世界,省思我們的時代使命。
Data
海恩堡馬丁路德教堂 Martin Luther-Kirche
建築師:藍天組Coop Himmelb(l)
完工 2011年 造價 140萬歐元
基地面積 420 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 289平方公尺
地址 Alte PoststraBe 28 2410 Hainburg Aust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