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雪瀅整理、李容珍台北—吉隆坡連線、黃曉薇、黃碧儀、梁慧卿、冼楚琳採訪報導】最早於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讓東南亞多國深陷疫情苦海,馬來西亞也不例外;如今經歷世紀大疫的馬來西亞,境況如何呢?
抗疫至今一年半,大馬的行動管制令首次抗疫成功,單日確診病例一度降至兩位數;然而來到今年八月,確診病例卻屢創新高,每日幾乎飆破兩萬例!馬來西亞聯合差傳事工促進會會長、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院長王美鍾受訪時表示,大馬正受到疫情、經濟、政治三大衝擊。
他表示,馬來西亞從去年三月開始封國封城,民眾也配合政府防疫措施,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甚至因為控制得宜,在世界排名前五名;但七月開始解封,到九月中疫情尚稱穩定,沒想到九月下旬,馬來西亞再度陷入疫情危機。王院長表示,雖然政府一直想在防疫措施上有所作為,但也因背後不同黨派角力,內部產生很多矛盾和意見相左。
結果往往演變成「關了前門」防止疫情擴散,卻又「大開後門」,引發疫情擴散。例如讓工廠持續運作,導致發生最嚴重的工廠感染群。工人們很多是外地移工,而且群聚住宿,當他們返鄉後再回廠,就使得染疫人數不斷增加。
王美鍾院長說,疫情反反覆覆無法抑止,使得全國人民無所適從,尤其是商家。一般商店暫停營業一個月,生計就受嚴重影響;一旦停業三個月,可能就要關閉或永久倒閉。現在商家超過半年無法營業,對許多中小企業造成很大的衝擊,紛紛關店倒閉。除非極少數製造口罩、手套等防疫產品的行業,或是時興的外送公司;但是他們把手續費轉嫁在餐飲業者身上,店家為了維持營運,甚至必須倒貼。
疫情引爆危機 民生大受衝擊
由於疫情居高不下,全國封鎖、行動管制令也一延再延,民眾生活陷入困境。眼看解封之日遙遙無期,百姓為了自救救人,在七月初發起「白旗運動」(#BenderaPutih)。當時坊間流傳一段話:「致所有面對困難、沒有食物的人,在你的家門豎起白旗,讓周遭的人盡可能幫助你!」另還有推動「黑旗運動」,抗議政府政策朝令夕改、爭權奪利、民間憂鬱自殺事件層出不窮,尤其是青少年對未來感到茫然⋯⋯。
王院長表示,疫情衝擊經濟,造成眾人失業,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而且不知何時疫情好轉。但即使疫情好轉,仍有很多民生難題需要面對。大馬失控的疫情引爆民怨,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於是在八月16日黯然請辭,結束僅17個月的執政。
如今社會氛圍處於一片低迷的大馬,究竟何時翻轉?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不過大馬眾教會抓緊疫情時機,跟上後疫情時代轉化的腳步;除了更新而變化原有的事工,也不遺餘力在社會上投入關懷,推動援助事工。教會協助有需要的百姓度過難關,在社會發揮影響力,讓人看見基督行動的愛,也願神的愛在社會中川流不息!
大馬三位基督教信仰領袖:基督教衛理公會華人年議會會督黃迪華牧師、西馬聖公會華文部主席包強惠法政牧師,以及柔佛新山全備福音教會鄭惠光牧師,分別談到面對疫情衝擊,教會如何因應?教會如何扶持弟兄姊妹、維繫與連結彼此?如何投入關懷幫助受苦百姓的行動?
大馬教會為社區動起來
馬來西亞基督教衛理公會華人年議會,在西馬有203間衛理公會。疫情期間教會會友全部動起來,同心協力為當地社區提供援助,盡一份心力!
會督黃迪華牧師表示,華人年議會於今年五月中旬召開執行會議,談到疫情期間該如何給予華人社會援助?他們隨即成立「港灣Covid-19支援平台」,致力協助有需要的人。這是衛理公會社會關懷事工之一,自今年六月初起,每天早上9點到晚上9點,開放熱線服務大眾。
「港灣」由四個團隊組成,從四層面提供援助,當求助者來電時,接線員瞭解並評估情況,轉交給以下團隊跟進。
一、醫護團隊:由「衛理醫務團契」成員組成,向求助者說明如何瞭解自身情況,如懷疑自己確診怎麼辦?確診後應該怎麼做等等。
二、輔導團隊:協助求助者緩解壓力、整理思緒、理清心路,走過艱難時刻。
三、關懷禱告團隊:求助者需要心靈平安,若願意,可接受牧者祝福與禱告。
四、物資團隊:為有經濟問題人士提供物資援助。
華人年議會也籲請全馬教會一起「動」起來,竭盡所能幫助周遭需要幫助的人。其中,愛大華衛理公會回應呼籲,讓教會成為社區的食物銀行據點,派發食物給舉白旗的家庭。黃迪華牧師表示,「愛大華衛理公會領導告訴我,百姓真的很窮,當走進他們家中派發食物,看到民眾的真實(窮困潦倒)生活情況,實在揪心!」他指出,後來有一個商家受他們的義舉感動,捐贈一千包白米給教會食物銀行。
慎思新媒體事工作用
華人年議會還推動了教育暖流——電腦資助計畫,贈送二手電腦給堂會和社區中的清寒子弟,協助他們完成網課;目前共籌集到300台電腦。他們也舉辦了數場線上講座,包括《疫情中你okay嗎?》、《恩典之路》講座,每一場都吸引逾千人參與,反應相當熱烈。不過黃迪華牧師還是認為,「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取代實體聚會。」
無可否認,線上聚會有強大的優勢。首先,它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管人身在何處,只要點擊聚會連結,即可參加聚會;此外,任何人都能在網上觀看視頻,而且可重複收看。不過他也說,疫情至今自己主持了三場線上追思禮拜,進行到最後一場禮拜時,內心特別「複雜」。當時黃迪華牧師心想,只對著平板電腦說話,如果把視頻和聲音關掉,大家看到的只是「黑色螢幕」,很不真實。
他認同新媒體具備強大的影響力,但執行起來必須具備方向和策略。黃牧師認為,教會必須要思考,設置媒體的作用為何?方向又是什麼?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果效。
法政牧師包強惠認為,教會在疫情期間積極參與社區關懷工作,幫助有需要的弟兄姊妹,是一件非常值得鼓舞的事。儘管疫情使教會無法進行實體聚會,但此時不是停下腳步,反而是要積極栽培弟兄姐妹的靈命,像是舉辦各樣的線上講座,確保與信徒保持緊密聯繫。
開啟線上事工存挑戰
若是因疫情資訊恐慌,甚至對信仰根基存疑,應該如何看待?他建議,教會牧者可以先深入瞭解和研究,例如打疫苗帶來的好處、副作用等,再透過講道或教會週報,向會友傳達正確的資訊。
縱觀大馬教會在疫情下的現況與衝擊,他坦承,將主日崇拜、主日學和小組移到線上,對部分牧者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他的教會位於小市鎮永平,當地的網速較差,加上技術問題,導致教會無法在線上進行主日崇拜直播。因此,他提前錄製主日崇拜內容,並把視頻上傳至YouTube供會友觀看。縱然是這樣,許多年長者不會使用手機,要在線上崇拜也是一大問題。
疫情後教會將面臨何種機會與挑戰?包強惠法政牧師認為,教會有必要培訓數位人才,尤其是主日學事工的數位技術人才。他並勸勉基督徒,即使大馬疫情越來越嚴重,導致人心惶惶,但大家更應在這段期間彼此代禱、為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同心禱告。各大教會也應該要發揮各自的功能,去關懷有需要的人。
關懷社區 為前線醫護送暖
自去年一月疫情爆發,柔佛新山全備福音教會便投入社區關懷工作,援助在物資和心靈上有需要的人。教會聯合馬來西亞全備福音商人團契,發放超過千份物資給有需要的家庭,也捐贈一千套個人防護裝備,給柔佛巴魯中央醫院的前線醫護人員。
同時,教會也不定期提供場地,與相關單位聯合舉辦捐血活動,效法耶穌的服事,賙濟和憐憫窮人,在疫情下學習與人分享。
鄭惠光牧師表示,疫情是危機也是轉機。過去教會都在實體聚會,不過疫情將教會逼到牆角,讓全體教牧同工進入全新的服事模式,成了化妝的祝福。
教會的崇拜搬到YouTube線上平台,訊息廣傳到馬來西亞各地,甚至到國外如中國、台灣、新加坡等地,這應驗了聖經所說——福音要廣傳到未得之地及未得之民那裡,建立無牆的教會。
目前小組都進入Zoom裡進行團契分享,就連鄭牧師個人,也向台灣3131教會健康課堂「取經」,加入禱讀元素,得到牧區領袖積極的回應,按著各小組時間靈修,宣告上帝的話。
至於教會的「讚美操」事工,並沒有因疫情暫停,反而衍生出線上教學,安排每月兩次以Zoom會面。目前柔佛新山全備福音教會有5位負責新媒體的同工。他感謝主,教會在幾年前已經開始預備,購入裝備、經營新媒體事工。
鄭惠光牧師表示,教會在疫情中難免流失一些信徒:有少部分的樂齡群組,因不善於使用網路, 無法在YouTube聆聽崇拜資訊,也無法進入Zoom小組線上聚會,只能靠著電話聯繫牧養。早期疫情趨緩時,鄭牧師特別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帶領八人小組上門教樂齡會友;透過影片教學,教導他們如何用手機接收教會最新訊息、學習操作Zoom。
疫情挑戰 防範異端假先知
他也提及,青少年、兒童參與線上崇拜的人數,比實體聚會時少了兩成以上。教會竭力鼓勵他們回到神的家;例如,同工將手工藝材料郵寄到家,或直接送到府上,希望讓他們透過手工製作,吸收當天資訊內容。
鄭牧師認為,科技的發達對教會幫助甚大,但也有隱憂。在許多教會開始線上聚會的同時,異端假先知也乘虛而入,利用假帳號或私下聯繫的方式,迷惑神的兒女遠離真理,教會必須設法提防。除了教會內部會審核會員身分和過濾內容,也可以督導會友審核資料來源,例如:參考作者、出版者和網站來源,來辨別是否是異端?鄭牧師也以身作則,每天傳送靈修教材給兩百多位教會領袖,方便他們在小組分享,彼此學習。
最後他提醒,信徒必須學習與神對齊,跟隨祂的心意,「因為我們現在正走一條從沒走過的路上!」
「啟動我們的屬靈導航,聖經就是我們的地圖,聖靈則是引導的聲音。」鄭惠光表示,基督徒需要放下自己,謙卑尋求神,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將生命焦點轉向神。
據統計,目前大馬43.3%的人口,已經施打過兩劑疫苗,預定年底前有八成的人能施打完兩劑疫苗。求主制止疫情在馬來西亞蔓延,讓人民能夠嚴謹遵守防疫SOP,共同努力抗疫。也求主賜給新政府智慧,擬定有效的抗疫策略,朝野合作控制疫情。各政黨通力合作參與國家復甦計畫;並且抗疫委員會能共同合作抗疫,為馬來西亞帶來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