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硯美
前些日子,社群平台龍頭Facebook在晚上十點多,發生系統性的大當機,隨即旗下好幾個社群平台、通訊軟體都受到波及,突然間,許多人好像連抱怨的「地方」都沒有了。
自從智慧型手機以及社群平台問世之後,大家的放空習慣漸漸轉變──忙完一整天之後,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滑手機再去睡覺,甚至是總告訴自己「今天要早點睡」;可是滑著滑著,澡都還沒洗,時鐘卻已經走到了凌晨兩三點,第二天早上還得早起上班。那次大當機,讓許多有著這樣習慣的人,變得「很不習慣」。
甚麼是「社交排毒」?
「社交排毒」(Social Media Detox)這是一個近幾年來的新興名詞,更聳動一點的名詞,叫作「注意力戰爭」。社交排毒最主要就是用來治癒注意力的分散,其原因在於,商家發現「注意力」等於「商機」,於是每當我們下載一個APP,這個APP就會用各種方式留住你的注意力。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幾乎每個社交平台都在使用「影片流」。從Youtube開始,我們每點開一個影片,演算法就把我們的選擇喜好計算進去,然後繼續向我們推薦類似的影片;隨著影片流的設計,影片的時間越來越短,Tiktok影音平台更把「豎屏」影片當作主流,方便使用者不需要把手機橫過來,目的就是讓人一部刷完又一部。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有發現自己「中毒」、「成癮」了嗎?甚至把這樣的毒跟這樣的癮,傳遞給下一代嗎?是不是越來越多家長在小孩吃飯時,前面也是放一台手機呢?我們在這場注意力戰爭中,不自覺地節節敗退,甚至,從一剛開始就舉手投降,以致,我們越來越被訓練「分心」,而不是被訓練「專心」。
獨自買下偏遠木屋的城市人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改編自席爾凡戴松的同名暢銷原著,由《別問我是誰》的導演薩菲內布執導,故事敘述主角泰迪(拉斐爾‧佩松納茲)受夠了城市當中充滿壓力卻又忙碌到找不著意義的生活,於是,他決絕地辭去工作,憑藉著自己會說簡單的俄語,一個人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畔,買下了一間與世隔絕的木屋,遠離塵囂,在那裡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剛開始他享受著毫無通訊,毫無拘束,自由地在結冰的貝加爾湖區生活,但這樣的「渡假」生活沒有過得太久,因為一場又一場的暴風雪隨著隆冬的來臨,生存環境變得格外地嚴峻。對「生活在他方」的幻想也隨著天寒地凍、房屋漏水,狂風大作無法走到戶外拿柴火取暖而險些凍死的種種經歷破滅。他開始發現,原來自由的代價,本來就是孤獨與無助。
重新建立與環境和人的關係
在一次落難的經驗中,泰迪遇見了一個俄羅斯逃犯阿列克謝。阿列克謝並非十惡不赦的壞人,反之,他是因為錯殺人而逃往北方森林,與妻小分離,一個人孤獨生活十數載,從壯年被歲月與嚴酷環境消磨,用餘生等待著法律追溯期過去的人。他在一場風雪之中救了泰迪一命,之後,他又教泰迪如何狩獵,二人逐漸地在這個孤絕的天地之間,發展出真摯堅毅的友情。
其中,有一場令人動容的戲,是泰迪要為染上肺炎的阿列克謝去城市裡拿藥,可是,阿列克謝已經知道自己時日無多;原本他希望泰迪能夠留下來陪伴他走完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可是泰迪堅持要為他帶回抗生素,阿列克謝便勉強同意。
然而,在泰迪離開阿列克謝家時,阿列克謝拖著病重的身軀,扶著門,大聲地喊著泰迪的名字,泰迪也回頭喊起阿列克謝的名字。二人的聲音,在偌大的森林間迴盪著,一聲又一聲,二人此時超越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落難情結,成為了在彼此生命裡刻下印記的摯友。
真實的連結不可能太多
在看《貝加爾湖隱居札記》時,我一直想到「社交排毒」這四個字,很多人會誤會所謂的社交排毒,就是斷網,斷了一切與外在世界的聯絡。我會說,剛開始是需要這樣的,因為如果不斷,我們不會知道自己對於社群媒體和網路上癮。
從而進入到第二個階段,重新審視自己不斷在經營的人際關係,有多少是自己的需要,有多少是自己的想要?而這樣的想要,又有多少每天在觸動我們心裡的羨慕、忌妒甚至是恨意?
第三個階段,是在我們審視與重新篩選過後,看待自己有限的時間、身體與心理的負擔程度,以及那些我們真正需要珍惜的人際關係有著甚麼樣的改變,讓我們能夠用不一樣的價值觀去面對。
還記得《聖經》裡面的馬大與馬利亞嗎?現代人越來越像是忙碌的馬大,甚至以能夠做馬大為傲。想想如果馬大生活在今天,會不會是擁有好幾百萬粉絲的粉絲專頁管理者呢?她會否是每天三餐加下午茶都是飯局,忙著不停的社交達人?
然後,當耶穌到他們家,馬大在趕回家的途中,已經用APP叫好了外送,到家之後忙著跟耶穌拍照、把桌上的食物擺得令人食指大動,然後拍照上傳,宣傳著今天耶穌來自己家裡作客。一時間,在網路上引起了轟動,數萬個讚、幾百幾千次的分享,然後,拿在手上的手機就不斷地響著訊息聲。
直到有一刻,耶穌對馬大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十章41-42節)耶穌永遠知道那「上好」的是甚麼,祂也希望我們知道,以至於我們不再是尋找「替代品」甚至是「贗品」去濫竽充數。
泰迪與阿列克謝的相遇,是在杳無人煙的冰湖與森林之中,但那樣的關係,超越了膚淺的、快速的社交關係,我相信那是因為他們沒得「分心」,所以只能「一心」對彼此真摯。
耶穌說這樣的一心(只有一件),是上好的,我相信對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是如此,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願我們在這個數位時代,透過這部電影,重新思考自己與上帝、自己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一定要做到遠離塵囂,但可以努力地把自己的注意力找回,從習慣分心,到習慣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