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建樑(紐約神學教育中心網絡媒體宣教副總監)
這十年,不論是西方英語教會,或是全球華人教會,共同的一個死穴是「青年流失」。教會長執牧者們大傷腦筋,基督徒家長們亦誠惶誠恐。所以,一談「青年牧養」的方法論,就變得很受教會歡迎,很能吸引眼球,也有很高的收視率和點擊率。
不過,對不起,今次我們要談的並不是青年牧養的「方法論」,而是青年牧養「思維論」。因為,在網路媒體年代的青年牧養工作者一直是搞不懂的,就是因為搞不懂這一代「網路原住民」的根?他們一出生就活在這個網路媒體思維之中,跟我們上一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像河流與大海鹹淡水之分,也像蘋果電腦的IOS介面思維與Android手機的介面思維不一樣那般,這個也是網路媒體年代的青年牧養的分水嶺。
網路媒體年代影響青年牧養的其中五種重要思維包括:遊戲化、去中心化、客制化、扁平化、碎片化。讓我們先進入這種思維的心意更新變化,一同察驗上帝在這時代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青年牧養的遊戲化 不是和年輕人玩遊戲
遊戲化的精髓不是玩遊戲,而是遊戲背後的創造與設計。這個差異,在這幾年間已經得到多方面的印證和肯定。
遊戲化是指一種在非遊戲的領域中,採用遊戲設計元素和遊戲創造機制,使參與者能用以解決問題並增進參與者的投入感和身分認同。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許多領域裡,已有不少關於遊戲化的研究,廣泛程度包括:運動訓練、投資報酬、流程、數據品質、時間掌握、教導、娛樂、教育、培訓人才、徵才測驗,及資訊系統的應用等。
但筆者需要強調一點,青年牧養遊戲化並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思維,一種能更讓青年人明白和啟發的思維與實踐,在我們可以明白這一代青年的同時,也讓這一代青年更明白上帝。
畢竟,上帝才是有始有終的創造者和生命設計師,遊戲化配合上帝唯一給人的「生命說明書」——聖經。若能如此整合,那是很不得了的創舉!
明白去中心化先要明白其意
去中心化的英譯:decentralization,把傳統的中心化去除,是一種網路術語「破壞性創新」的產物。
舉一個去中心化的例子比較容易理解,人類歷史上到目前為止最大型的電子百科──維基百科就是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人人都可以編輯」的理念,提升了網友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友(持份者)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者,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
所以,去中心化是一種環環相扣的網路精神,細小但強大,可以更容易明白,區塊鏈亦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思維實踐。
在這一代青年人眼中,教會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呢?從教會歷史的進程中,教會確在不同的時間和背景下生活在集中和分散的處境之中,既中心化,也去中心化。
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一般的地方教會及宗派通常是中心化的結構,每個地方教會都有一個明確的領袖和領導團隊,地方教會的權力中心負責領導教會組織。然而,在過去不同時期因著教會處於受逼迫的環境中,因著中央集權的危險,從結構上都會分散力量,方便隱藏。
另一個更明顯因網絡技術的成熟發展,單單在美國,1990年去中心化多堂點教會只有10多間,到2014年,就瘋狂升幅到八千個多堂點教會。而隨著這兩年COVID-19後,這個全球教會數據更加明顯,當中專注在網路時代青年牧養,發展教會的去中心化多堂點教會比例更加高。
客制化並不是教會消費主義
青年牧養的客制化(customize)不是一種商品服務,不是讓青年返回教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主客要分清。
因為如果把教會客制化理解為比服務層面更上一層的意義,也就只是體驗和手段,變成為客人特別制定的體驗服務,這樣是把上帝的教會本末倒置。
我嘗試用敬拜作一個解說。我們敬拜上帝,無論你用什麼音樂和演繹方法,敬拜的主角一定是上帝,敬拜者從來不是主角,是一個「客」的角色。
教會的客制化,思維基礎是上帝看我們每個都不同,所以上帝量身訂造為我們開啟了不同的教會模式、敬拜方法、各群體的屬靈需要,為要教會仰望同一位上帝,同一位救主耶穌基督,同一聖靈。
過去工業革命時代的社會,是一個大量生產的copy機制,這個可以產生高量化的產品,上一代巨型教會的興起也是這個影響。但來到網路媒體年代就可以完全不一樣,所以因為客制化產生的高互動、高粘度、高流量,就成為這一代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模式。
教會要走回實踐客制化的青年牧養,第一步就先要放棄傳統的copy牧養模式,重新用上帝的眼光看每一間教會和青年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
扁平化再次回到簡單就是美
「扁平化」的思維有一句很精彩,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點到點之間最短的路徑,把中間多餘的都除去。」
層次越少,扁平化就越「扁」所有的事情都選擇最短的路徑,即為「扁平化」。管理如是,電商如是,設計如是,牧養生命也如是。所以扁平化和以前曾經在全球教會界流行的「簡約教會」是很接近。
在神學上,我個人更覺得,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五個唯獨,甚至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救贖恩典,那種直接簡約又充滿力量,更加是扁平化思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