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天路客

展開時空對話 馬偕走在金字碑古道

檢舉
陳中陵 陳中陵 追蹤
馬偕博士曾踏上這條百年古道。(圖片來源:Flickr / king.f / CC)

◎撰文——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北台灣百年步道淡蘭古道,近年聲名大噪。除了有新北市大力的推廣,還有諸多山友在網路的實境分享;其中一條充滿自然野趣、人文歷史相當豐富的,是猴硐的金字碑古道。

猴硐位於瑞芳山區,早期附近有個住著猴子的山洞,故取名「猴洞」。日治時代採礦業興起,當地礦工居民認為地名有「洞」字不吉;若礦坑洞裡淹水,是非常忌諱的,故改名為「猴硐」:坑裡有石,代表盛產,這才吉利!戰後國民政府推動地名雅化,又改成「侯硐」。十多年前,當地士紳建議保留地名特色,恢復舊稱「猴硐」。

金字碑古道的人文歷史相當豐富。(圖片來源:Flickr / king.f / CC)

馬偕宣教的必經之路

百年前來台宣教的馬偕博士,也曾到訪過猴硐,不過他不是來看猴子,也不是來採礦;而是要順著從瑞芳猴硐到雙溪牡丹的金字碑古道,接往貢寮草嶺,翻山越嶺進入噶瑪蘭地區宣教佈道。

這一條金字碑古道,其實在馬偕之前,已經有人走過了,這個人是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電視劇《斯卡羅》裡那位軍領統帥,就是劉總兵。瑞芳有條公路取名「明燈路」,也是為紀念劉總兵的貢獻。當年劉明燈開山撫番,巡視噶瑪蘭,助益清廷 拓展版圖,治理地方。他見深山地勢雄偉險峻、山路崎嶇跋涉艱難,便在這條古道接近峰頂處,命人於山壁刻下漢篆碑文: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寒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
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

最後一句的「鯨鯢」,指的應該是1867年三月的羅妹號(Rover)事件。換句話說,當年劉總兵先於年初處理南部紛爭,歲末接著北上視察,留下這面以蓮花條紋雕飾,碑額以雙龍托珠圖案襯托,相傳用金箔黏貼的金字碑。

金字碑碑文。(圖片來源:Flickr / king.f / CC)

踏上越嶺古道 朝向未得之民

據《馬偕日記》記載,他第一次走金字碑古道,是在1873年十月。當時金字碑已在摩崖,馬偕博士肯定見過。他在日記裡頭是這樣寫的:「十月20日,禮拜一,天亮以前從基隆蜿蜒經過一條滑溜的小徑行走直到三貂嶺,爬山和下山真是不簡單的工作。」

日記提到的三貂嶺(Sam-tiau-nia),就是這段金字碑古道。雖然今日從猴硐再往裡頭走,有個地名叫做三貂嶺,也確實有條三貂嶺古道;但這兩條古道的路線並不重疊,加上三貂嶺古道需要涉水跨溪、拉繩攀壁,而金字碑古道則不需如此費力耗神。因此馬偕講的三貂嶺,研判應該就是猴硐的金字碑古道。

宜蘭知名自然史研究者吳永華老師所著的《馬偕在淡蘭古道》,計算偕牧師從1873到1900年,共計廿八年裡,走過淡蘭古道約有24次之多。

可以說馬偕從1872年抵達淡水後,到1901年辭世,幾乎每年都會走上這條越嶺古道,為的是看望在遠方的噶瑪蘭信徒,並且建立當地教會。這條淡蘭路徑,馬偕博士確實曾在山區建立兩所教會——頂雙溪教會(今雙溪長老教會),另一所是新社教會(已廢);至於在猴硐地區則未有建立教會。

金字碑古道攻頂後所見的美景。(圖片來源:Flickr / jennyhsu47 / CC)

行旅中發現不一樣的驚喜

馬偕並非獨自走在金字碑古道,他總是結伴成群,有時帶著在淡水訓練的學生一起前往宜蘭,有時則有其他宣教士或海外探險家加入;像是過去在台灣南部積極宣教的甘為霖牧師,1878年十月就跟著一同遠足。

馬偕在寫給加拿大麥威廉牧師的信函中提到:「禮拜四距離天亮還早,我們已動身踏上往東海岸之旅。當我們抵達三貂的山區時,發現狹窄的小徑非常容易滑倒,往上爬時相當艱難,但下山就更難以形容了。雖然我一路彎著膝,還是有好幾次跌得後腦勺撞上滑溜溜的石頭。我知道同行的甘為霖牧師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有一次我轉身,就看見他用膝蓋像狗爬式的行進,同行的漢人哈哈大笑。傍晚我們到達頂雙溪,落腳在一間潮濕簡陋的客棧。」

馬偕針對三貂嶺的紀錄,其實不多,僅有三次。大概是多次往返後,沿途景致並無太大的變化更迭。不過在頭幾年,偕牧師基於對自然生態與博物學的踏查興趣,沿途記錄了不少動植物,像是樹蕨。對於西方人來說,欣賞羊齒類(蕨類)植物,就如一場特殊的視覺體驗。這類植物不是以花朵果實的方式繁衍播種,其幼苗呈現捲曲狀,實在有趣。

古道上發現琉球雞屎樹的果實。圖片來源:Flickr / king.f / CC)

穿越時空的對話

今年台灣因疫情所致,爬山就此成了許多人遠離塵囂的其一方式,我也在八月時獨自走訪了金字碑古道。如今這條山徑已被規劃完善,從舊猴硐國小上行到底,向右越過淡蘭橋,即一路順暢爬升。沿途林木蓊鬱、蒼茂盎然,光影從天落下,樹間透亮翠綠。順著石階向上走,一路聽著自己的呼吸聲,不到一個鐘頭即抵達山頂,遠眺矗立於海中的基隆嶼。

山頂有塊於1851年所立的「奉憲示禁碑」,當時地方居民有感道路兩旁樹木漸被砍伐,行人旅客無蔭可棲,於是便立了這塊碑文警示眾人:勿砍伐林木。我相信,偕牧師一定也看過這塊立碑,甚至還可能摸過它!

昔日,在地美景令人流連忘返的三貂嶺,是馬偕博士必經的宣教之路。迎著林間散發的叢叢綠光、微風徐徐往臉上吹著,馬偕步向噶瑪蘭族人,尋覓未得之民;今日,因著古老的石階與碑刻,讓我們見證他走訪這地的痕跡,更與百年前的時空展開一場對話。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