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教授)
「無雨的就枯乾了。這樣,兩三城的人湊到一城去找水,卻喝不足」(阿摩司書四:7-8)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約翰福音四:14)
剛信耶穌時,同學帶我去金山南路的「福音書房」,我開始接觸倪柝聲弟兄的書,讀「十二籃」、「正常的基督徒生活」等書。大學時代,我將倪弟兄的作品全部買來讀。
他的作品對我似是一股清泉,自主話語的山谷中流出。他對基要真理、寶血與十字架的分享,非常的清楚,主藉著祂僕人的信息,幫助我把信仰的基礎,建立在耶穌基督救恩的磐石上。
倪柝聲弟兄的信息,給我另個很大的幫助,是他用靈修式的筆調,分享主愛的信息,他用最短的文句,表達屬靈的涵義。
這樣的寫法,影響我日後的寫作。我在1973年,開始讀倪柝聲弟兄的作品,1993年,我才開始寫「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後來寫「兄弟相愛撼山河—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深入非洲三萬里—李文斯頓傳」、「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等書。我寫作的題材與倪弟兄不同,寫作的表達,是受他靈修式的筆法影響,帶著主的愛來寫作。
我在1989年,回到台灣教書,本來只是想帶大學團契,沒有想到寫作的事奉。後來才知道,主早就用倪柝聲弟兄的作品,幫助我日後的寫作。
這也是我寫作事奉,安全與危險之間的界限。離開主的愛,寫作就枯乾,美好的文字,是來自真理的山谷流出,而非用力擠出來的。
我從所愛的事奉,一而再回歸愛我的主,與更多的閱讀聖經。我深深的知道,光有寫作的負擔,若沒有那股真理山谷流出的小溪,是危險、可怕的重擔。
寫作的事奉,不是到處喝水,卻喝不足,而是歸向主與讀聖經,叫人永遠不渴的水,仍然流自真理的山谷間。
(本文取得張文亮教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