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4 天路客

台灣大學五號館的一門課

檢舉
張文亮 張文亮 追蹤

◎張文亮(教授)

「『農業』是生物學的應用,『工程』是物理學的延伸。我們若要用工程的技術,去解決農業的問題,等於是用物理去幫助生物,那麼物理學與生物學的銜接點是什麼?」徐玉標老師在課堂上問道。

那是1978年,他在台灣大學五號館的一門課,「土壤物理」(Soil Physics)的發問。這個問題成為我日後思索環境,觀察大自然最常用的切入點。

「是『能量』。」徐老師看沒人答,就自問自答。

「能夠多解釋一些嗎?」我心中吶喊著。

「讓我舉個例子,台南有座『烏山頭水庫』,要去灌溉台南、嘉義、雲林的農田,水庫的蓄水量有限,怎麼去供應這三個縣市大片農田作物的需求?」徐老師問道。

我那時連烏山頭水庫在哪裡都不知道,嘉義與雲林也搞不清。我考聯考的組別,不考地理,但是我不能怪聯考,徐老師的課充滿台灣的地理,非常有趣,我只能專注的聽。

「送水到農田,水太多是浪費,水太少是沒幫助。剛好的水量,是怎麼決定的?是決定在土壤水份的『能量』,這稱為『田間容水量』(Field capacity)。」徐老師在黑板上寫下這專有名詞。這名詞我後來聽了幾乎百遍。

「田間容水量,是作物剛能吸到足夠水份,來生長的土壤水份能量。」徐老師說道,接著他分享1960-1970年代,嘉南平原配水與省水的技術與經驗。

他又說:「台灣以前農民經常為爭水有糾紛,用田間容水量作基準,就彌平糾紛。」這一句話很迷人,他等於把農田水利的學問,連上台灣鄉土史。

我想到上帝講人要「平安撒種」(撒迦利亞書八:12),是背後有足夠的水,並稱「我要使這餘剩的民享受這一切的福。」。

如果能用所學,在乾旱、缺水的日子,還能給農民夠用的水,據續耕作,而非用「休耕」來解決問題,有多好。有田可種,有事可做,才是農民的榮譽。收「休耕」補助費,在家閒閒沒事幹,只會算新台幣,這樣的坐以待幣,是坐以待斃。

當學生好有趣,我如果懂這些,將是散佈上帝給農民祝福的人,那是我讀書與傳福音的結合。

(本文取得張文亮教授授權)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