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1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讀懂孩子的心!從給他機會「說」開始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有時候,父母常用自以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卻忽略他們比我們所以為的更了解自己。給予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小孩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

◎撰文 / 林家鈴

爸媽們,你是否遇過年幼的孩子情緒失控哭鬧不止,或是生氣大叫?用盡方法都無法讓他停下來,心中挫折不已呢?

前陣子在客運上,前排坐著一對母女,孩子年紀約莫六、七歲,他們的一段對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媽媽說:「你難過的時候,希望我做什麼幫助你變得快樂呢?」

女兒看著媽媽,想了想說:「我希望你抱著我。」

「只要抱你就好嗎?我能不能問你怎麼了?或者拿你最愛的布丁給你呢?」

女兒卻說:「媽媽,難過時,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也不想吃東西。只想要媽媽抱著我,等我哭完…」

這段對話,打破了我對幼童的看法。許多時候,大人總以為孩子還小,不了解也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事實上,根據腦神經學家的研究,五、六歲的孩子在情緒控制上,仍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但大腦已具備基本邏輯思考和整合分析的能力,可以說出自己對於他人的期待。

我想起一本童書《公主的月亮》,一個生病的小公主,她告訴國王,只要能擁有天上的月亮,病就會好了。國王召來許多聰明人,要他們想辨法摘月亮…

然而,每個人對月亮的距離、大小、和材質都有不同看法,唯一相同點就是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當眾人都搖頭時,小丑說:「如果這些聰明人說的都對,是不是代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月亮呢?那麼,我們只要弄清楚公主心中的月亮是什麼模樣就好了。」於是,小丑按著公主描述的月亮,找金匠打了一條項鍊給公主,第二天,她的病就好了。

有時候,父母容易用自以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卻忽略他們比我們所以為的更了解自己。只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他們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

幼童尚未接受過多的資訊,思想通常直接又單純。但是,當大人用自己複雜的想法試圖去解決孩子的問題,結果往往不如預期有效。與其捨近求遠,不如先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需要,這個過程也能幫助孩子學習思考和表達。

教養沒有標準答案,愛與了解才能陪伴孩子好好長大。

對父母而言,育兒這條路充滿許多挑戰,有時難免感到挫折或無助。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也有各自不同的需要,教養也沒有標準的答案,成長的關鍵在於用愛與瞭解陪伴孩子認識自己,創造一個包容接納的環境,讓孩子逐步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親子雙方共同打造面對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本文由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