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5 天路客

《耶穌的神蹟》從缺困到滿溢──餅和魚的神蹟

檢舉
于禮本 于禮本 追蹤
我們是否一如畫作裡的眾生,因關注現狀的匱缺而自顧不暇;還是會記得來到能成就創造的主面前,等候祂的吩咐:「你有什麼?交給我」,成為傳遞供應的美好管道?

◎于禮本(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我憐憫這眾人……我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馬太福音十五章32節)

在聖經中,耶穌的「餅魚神蹟」是個被高度重複提及的事件,不僅四部福音書皆記載了,耶穌供應那些跟隨了祂整日的群眾(五千男丁)飽足,且剩餘十二籃吃食的五餅二魚神蹟;在馬太福音十五章29-39節與馬可福音八章1-10節,另外記載耶穌用七個餅與若干小魚,使那些跟隨祂三天的四千人飽足(包含許多居住在加利利海東岸的外邦人),並剩餘七筐食物的神蹟。

五餅二魚作為聖餐象徵
早期的教父們,如俄利根(Origen of Alexandria, c. 184 – c. 253)與安波羅修(Ambrose of Milan, 339-397)等,都將約翰福音第六章所紀錄的五餅二魚神蹟(1-15節),與稍後同章節裡耶穌是「生命的糧」(30-58節)的內容扣合在一起,視神蹟中的餅為聖餐的象徵,而魚則代表耶穌的拯救,因希臘文的「魚」(ΙΧΘΥΣ; Ichthys/Ichthus)是「耶穌‧基督‧神的‧兒子‧救世主」五個詞彙開頭字母的組成。

基於上述,這則神蹟也被視為是信徒死後復活的確據,常被連結至基督徒的逝世悼念餐會禮。

左為圖1. Fish and Bread Basket (Eucharistic Fish and Loaves), Fresco, 3th Century; Catacombs of St. Callixtus, Rome  右為圖2. Agape Feast(Miracle of the Fishes and Loaves), Fresco, 3th Century; Catacombs of St. Callixtus, Rome

上述詮釋明顯地被反映在早期基督教藝術對此神蹟的描繪。在基督教尚未成為羅馬帝國合法宗教的西元三世紀,地下墓室壁畫對此神蹟的表現有兩種類型,一種僅用簡約的餅(麵包)、魚、食籃等物件,來影射此事件(圖1);另外一種則以餐宴場景來呈現:有多位與宴者、宴席桌與放置麵包的籃子(圖2)

這種類似愛宴(Agape Feast)的場景在墓葬藝術的脈絡中,不僅反映悼念逝者的餐宴習俗、營造聖餐禮的聯想,也傳達出信徒死後復活的盼望。

圖3. Jesus and Miracle of the Fishes and Loaves; Sarcophagus of Marcus Claudianus (detail), ca. 330-335; Palazzo Massimo, Rome)

此外,早期的石棺浮雕、小型器物盒與教堂木門浮雕(如五世紀的Santa Sabina Basilica)等,則多以擷取手法,僅呈現耶穌手拿棒子(典型異教奇術師造形的配件)觸碰地上裝盛剩餘餅食的籃子(圖3)

另一常見的類型則是耶穌正向站立,對著兩側門徒所呈上的食物祝謝;透過耶穌居中的位置與對稱的構圖,不但凸顯出祂的權威性,也在視覺上締造聖餐禮儀祝禱姿態的聯想(圖4);在石棺浮雕的眾多場景中,五餅二魚的神蹟常與迦拿婚宴的神蹟並列,因這兩則事件中的餅與酒,在當代教父的詮釋中,都蘊含了聖餐、救贖與復活的意涵。

圖4. Wedding Feast at Cana and Miracle of the Fishes and Loaves; Dogmatic Sarcophagus (detail), 325-350; Museo Pio Cristiano, Vatican

六世紀的教堂鑲嵌畫(如S. Apollinare Nuovo)在承襲早期的藝術傳統之餘,手繪經書對此事件的描述卻開始增加細節,如耶穌祝謝、門徒分餅、就地坐席等候的群眾等,一一入畫(圖5)。到六世紀為止所發展出的多種場景類型,無論是強調莊嚴性的簡約畫面,或故事性濃厚的描繪,都為日後的表現奠定了基礎框架;而餅魚神蹟的圖像也遍布在聖壇與聖餐禮器(如聖體櫃、聖膏盒)上的常見裝飾。

圖5. Miracle of the Fishes and Loaves, 6th Century; Sinope Gospels, fol. 15r;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強調耶穌就是生命的糧
中古時期對此神蹟的預表性表現,顯得尤其多元。例如在十四世紀的手繪聖經預表集裡,便曾將此神蹟與舊約的兩則事件相搭配:耶和華對以色列的祝福(利未記廿六章1-13節),以及大衛王與以色列民為建聖殿獻祭(歷代志上廿九章20-22節);透過這種新舊約裡不同事件的扣合,說明耶穌作為世人的代罪羔羊,不但是舊約獻祭禮的最終實現,也是成就神人和好、帶來平安的唯一路徑。

圖6. The Gathering of the Manna, Miracle of the Fishes and Loaves; 17th Century, Fresco, Mariazell Basilica, Austria

預表的概念,在日後五餅二魚神蹟的作品中繼續受青睞,如十七世紀的教堂壁畫,便根據約翰福音第六章的脈絡,將此神蹟的場景,與舊約神降嗎哪的場景並列(圖6),一方面指涉聖餐,另一方面強調耶穌是天上的糧。在教堂空間之外,這樣的場景組合也出現在修道院與兄弟會(confraternity)的食堂裝飾中,如威尼斯畫家汀多列多(Jacopo Tintoretto, 1519)所繪製的多幅作品。

從十五世紀開始,貢獻餅和魚的男孩(約翰福音六章9節)逐漸成為畫作強調重點之一,而耶穌祝福的手勢與祂面前的男孩,共同營造出另一畫作主題「耶穌祝福小孩」的聯想,從而延伸出「神不輕看任何微小心意」的暗示。

圖7. Workshop of the Master of the Legend of Saint Catherine, Triptych of the Miracles of Christ (detail), late 15th century; oil on panel, 122.4 x 184 cm; 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Melbourne

芸芸眾生誰能定睛主角?
相對於此,十五世紀末的另一新興趨勢,則開始將事件與龐雜群眾統合在廣闊的風景裡,一如「耶穌神蹟」三聯聖壇畫所示(圖7)。這件作品中央版面裡的「五餅二魚」,一方面反映出風景畫逐漸發展成獨立畫類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囊括更多細節與人物;行神蹟的耶穌逐漸退居畫面遠處,展現社會不同階級的群眾主導了畫面。

在日後矯飾主義與巴洛克的作品中,姿態百變、庸碌自顧的芸芸眾生多位居畫面前景(圖8),甚至從事救濟的修會人員也被置入人群當中,作為教會慈善行為的象徵。這種將耶穌置於背景的手法,固然反映其時代審美品味,然而從某種角度而言,亦不失其真實性;畢竟,在騷動的數千人群當中,又有多少人在眼花撩亂之際,是定睛在事件的真正主角身上呢?

圖8. Bassano, Francesco (Francesco da Ponte), Miracle of the Loaves and Fishes; ca. 1580s; Oil on canvas; Hermitage Museum

耶穌體恤人們生活所需
耶穌的餅魚神蹟,其實與我們每日的信仰生活息息相關。從神的角度而言,祂全然了解、體恤人的生活物質所需,並因著憐憫而積極行動。祂更願意門徒參與在神蹟當中,所以先是叮囑:「你們給他們吃吧!」而後交代:「你們有多少餅,可以去看看。」(馬可福音六章38節);最後吩咐:「拿過來給我。」(馬太福音十四章18節)

換言之,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巨大難題、惡劣的外在條件、「算不得什麼」的貧瘠資源,與自身能力的薄弱缺乏等,皆可成為經歷神蹟、見主榮耀、增長信心的好契機。

當我們不再全然仰賴自己,而把困難與己身的軟弱不足,陳明在主前,而後單純順服而行,必然經歷基督大能的覆庇;祂的恩典不僅夠用,且滿溢有餘,一如餅魚神蹟中,最後剩下的十二籃與七筐餘食所見證。

施予的神從不吝嗇,「恩上加恩」是祂的神聖本質。我們手中握有的多寡,從來不會是個問題,關鍵在於憑著信靠與信心呈交給主;在祂的祝福下,那些「算不得什麼」的,也能成就超乎想像的豐富廣大。

我們是否一如畫作裡的眾生,因關注現狀的匱缺而自顧不暇;還是會記得來到能成就創造的主面前,等候祂的吩咐:「你有什麼?交給我。」當我們伸出的手與耶穌接過的手相交時,便能經歷祂的神蹟,並成為傳遞供應的美好管道。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