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編輯 / 蕭乃樺
網路資訊爆炸的年代,出門沒帶錢包不打緊,卻不能沒有手機!很多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打開Line、臉書、IG、email,看看有沒有訊息?吃飯、開車、通勤,也機不離手,連上班時也常漫無目的猛滑手機,點擊追蹤華而不實的八卦⋯ 導致思想飄來飄去,無法專心,造成現今焦慮浮躁的普遍通病,憂鬱躁鬱症者門診量大增。
父母是上游 孩子是下游 改變!從父母開始
輔導專家羅丰苓教授提出,有患得患失焦慮的父母,孩子也容易焦慮與患得患失。父母是上游,孩子是下游,青少年很多行為是受到父母親的影響。羅教授輔導個案時,常用親子一起學習的方式,不只關心孩子,也跟家長互動,看到孩子進步,同時也常看到父母改變。
值得探討的是,財務上不虞匱乏的現今,為何焦慮憂鬱傾向者逐漸增多?把日常注意力全盤放在划手機與關注網路上的資訊,絕對是很重大的影響。
手機的快速瀏覽模式 嚴重影響大腦運作
滑手機,不僅是浪費時間的單純影響,更可怕的,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被改變了!!經常點擊跟生活沒連結的新聞,關注沒意義的事件,搜尋沒深度的資訊,讓自己長期處於思考淺灘的狀態,使得腦袋連帶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處於媒體給什麼就吸收什麼,人云亦云,這樣日漸傳染擴大影響的可怕大腦運作模式。
意識到如此險境,想要振作培養思考及判斷能力,讓思考恢復深度、層次、邏輯,遠離淺灘思維,不妨從改變不自主滑手機的習慣開始。
訓練腦力 從放下手機、培養自主觀點開始
如同肌力訓練,想鍛鍊肌耐力、培養三頭肌,一定是選擇某些特定的運動項目。一個羽球國手,不一定能像芭蕾舞者般踮腳尖旋轉;即便都是體育,不同項目的訓練,使用的肌肉部位不同,成就的體形和強度就不同。
腦力訓練和肌力訓練一樣,必須透過有紀律、長期的深層訓練,才會有成果。停止不做高強力訓練的體操冠軍,他們的肌肉也會鬆垮下垂。認知發展也是如此,培養自己有意識、有紀律地動動腦,邏輯思考力才會越漸發達。
不要小看動不動就滑手機的習慣,它其實正在侵蝕我們的思考能力。想要拒絕淺灘想法,訓練深度思考,就要從平常鍛鍊起。每次遇到問題時,就要求自己多花一份心力思考、判斷,找出自己的觀點和思維,日復一日,就會重新恢復,甚至建立深入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的一年,打造更有深度的自己,讓我們從改變習慣開始吧!
本文由 古典音樂台《愛的記事本》節目授權重新編輯整理 ~ 收聽本集內容 (本文由果子傳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