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黃茗芬
「登阿里山看日出」已經是童年的一段記憶,相隔四十餘年,腦海中對阿里山僅存模糊印象。去年冬初,我們一家安排三天兩夜行程,用長大後的眼光勾畫出阿里山今日的模樣。
初冬的山景風情萬種,蒙朧山嵐、雲霧圍繞、火紅與鮮橘色的傍晚霞光、滿地的棕色落葉,還有孤枝與自然色系和諧混搭的森林……。
遠離人潮巧遇壯觀美景
鏡頭隨意擺置,框起來都是一幅生動的大自然之畫,畫中雋永景物背後的造物主,讓人讚嘆祂創造的無窮大能。
阿里山有五奇八景,像是大人小孩都愛的蒸汽火車、雲海與晚霞等,這些絕美的地標,足以湧滿大批遊客停留在山上。喜歡行走的我們,拋開蒐集打卡地標的概念,以居住的飯店為中心,向左向右分為不同區塊,抓緊時間行走探險。以區塊為單位的樂趣:不單能巧遇地標,還能挖掘到較少遊客造訪的隱藏版景點,又能靜靜享受山中靜謐的美善。於是,我們便這樣與阿里山的「詩路」相遇。
行前約略讀過阿里山近況的資料,當時沒發現「詩路」,行走在沼平公園時巧遇實是開心。午後氣溫驟降,霧靄水氣籠罩整座山,旅人行走時視野有淡淡白霧的朦朧感,冷冽的水氣卻醒腦,這使詩路蘊含著浪漫情懷,與深邃的思緒泛起陣陣漣漪。
沼平公園原是以伐木為主的聚落,能遠眺鄒族的聖山——塔山,然而1976年時一場火災燒毀聚落,此地後改為梅園。至2012年林務局將原址重修,並邀請15位當代詩人以阿里山為背景來創作詩。每一首詩都刻成詩碑豎立在沼平公園,讓旅人邊走邊尋字句的寶藏,讓思緒徜徉在詩所構築的想像世界。
與詩人同遊阿里山地景
時間回溯到80多年前,當時的「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為推動阿里山成為國家公園,在嘉義舉辦了一場台灣全島詩人大會。經歷時代洪流得以見證,詩與阿里山的結合,是人類心靈吟詠大自然美善的展現。
詩路入口處第一首詩,是余光中老師所寫的〈阿里山讚〉:「春季為何總如此年輕…秋季為何總如此清醒…神木為何總如此沉靜…高山為何總如此鎮定…這一切,只有太陽知道…只有祂,永遠如此年輕,每天把台灣喚醒,為阿里山加上金冠,一頂金冠,尊貴而燦爛,用霞火煉丹而成,全世界共仰的壯觀。」
詩文中描繪季節更替中阿里山多變之美,記述神木矗立在時間水流中屹立不搖,歷史人事變幻無損阿里山鎮定的存在,穹蒼與太陽日日見證阿里山綻放的壯觀生命力。詩人簡短的文字和觀看角度,使旅人的心靈彷彿多了一雙翱翔的翅膀。從低頭轉為仰頭凝視,思緒自由奔騰於寬闊穹蒼,心田湧出讚嘆的喜悅,讓人從平時受困的情境和愁煩中掙脫出來。
阿里山上一趟朝聖之路
沿途詩路的祝福,讓我想起聖經中以色列民上耶路撒冷朝聖時,一邊爬、一邊唱的上行之詩——詩篇一二〇至一三四篇。
這一組共15首的詩歌,文體結構就好像階梯式的不斷向上,故有「上行之詩」、「登階之詩」之名。朝聖者們一路禱告、吟唱、默想,他們在途中時而讚美,時而感恩。另外猶太傳統認為,這十五篇詩篇代表的是從聖殿的女院,到以色列人的院中間一共15個階梯,祭司或利未人在台階上吟唱這些詩篇;因此上行之詩也被稱為「上殿之詩」。
在劉幸枝老師《走天路的斷捨離》書中,以靈命更新的角度,帶領讀者將15篇詩讀進心靈深處。在字句的默想禱告中,聖靈光照我們看到隱藏的靈性困境,樂意謙卑地領受聖靈洗滌,褪去舊人的心思意念。
身心輕盈的詩路之旅
在朝聖之路原本身心疲憊的我們,得以注入全新的生命活泉,眼目再次專注在耶穌基督身上。信望愛的豐盛恩典浪潮,使我們飽嘗主恩的滋味是何等美善。
阿里山的詩路並不長,不知為何,剛好只有我們行走其中;這是到處都見到旅人蹤跡的阿里山,實在難得的安靜時刻。我們走走停停,時而駐足細讀消化詩句,時而坐下來用心聆聽,山中獨有的大自然聲音。
就像走入清幽的私房景點,拋開纏繞心頭的壓力和重擔,像孩子般投向父神的懷抱,心思意念也回轉像孩子。我們彼此輕鬆的對話,想起許多在生活中被擠壓掉的趣事,絮絮叨叨說起來,邊說邊開懷大笑。笑聲和霧水一同化在空氣裡,走在詩路上的腳步也越發輕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