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陵(新北市五華國小教師)
陽明山舊稱「草山」,漫山遍野都是芒草和低矮灌木,尤其是「大嶺」這個地方,一個放牧牛群的區域,也是群山中間的重要鞍部。大嶺——就是擎天崗;陽明山和擎天崗,都是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名稱。今日走在擎天崗的步道,可以看見仿芝山岩隘門造型的「金包里大路」門柱,這裡就是百年前「魚路古道」的南北路交會點。
漁人奔波往返營生的古道
接往金包里(金山)的這條古道,是早期住在金山海邊「擔魚人」的路徑。黃昏漁船入港,擔魚人買完魚貨,夜間七八點就從金山磺港挑擔,提一盞磺火或蠟燭點亮路徑,沿著磺嘴山山腳經過八煙,行至大嶺交易;或繼續順著山豬湖下山,趕在破曉前到達北投、士林或大龍峒的魚市,銷售「尚青」的新鮮魚貨。
過去挑夫走山路都穿草鞋,身上還要備著一雙新鞋,免得路上因草鞋磨破耽誤行程。這樣的行程,比起行船繞過北海岸到淡水,再轉到士林,更為省時便利。事實上,走在魚路古道南來北往的古人,肩上挑的不只有魚,還有茶葉、硫磺、生活用品……等,甚至婚嫁娶妻,走的也是這條道路。不同於今日,如今往來都是登山健行的遊客。
馬偕這位「勇腳走天涯」的宣教師,也曾走過金包里大路。1873年三月,他在學生的引路下、踩著草鞋,第一次走在草山上的金包里大路。
為探勘考察宣教據點而來
那天上午天氣糟的很,連續幾天的大雨,走在滿地泥濘的石階路,稍有不慎就失足滑倒;尤其下山,更是要步步為營。偕牧師在日記寫下:「仍然下雨,出發繞經北路到達金包里。在那裡佈道,晚上歇宿在一間惡劣的旅社之中。睡得很少,讓學生練習已經教過的內容。」(1873.03.06)偕牧師說的北路,是從大嶺下到金山;而南路,則是從大嶺往士林,就是今天的絹絲瀑布步道。
第一次到金包里的偕牧師,是來探勘宣教據點。不過看來並不容易,他在兩天後的主日講道,提到「無論什麼景況,我已經學會。」(參腓立比書四章11節)這應該是偕牧師那幾天的心情寫照:即使困難,仍然繼續。
馬偕的性格好比一隻打不死的蟑螂,惡劣的環境不是他擔心的,他掛心的是救人靈魂的工作。四個月後,偕牧師又帶著學生再度旅行佈道,走在同樣的金包里大道,前往金山的漁村。他說:「在海邊坐下來,在那裡我教導他們地理學以及地質學的基本原理。另外也用很多的時間在海邊以及居民當中。」(1873.07.07)
偕牧師和學生,在炙熱的七月於金山待了四天,認識金山的海以及金山的人。先認識居民、建立互信,這是重要的。偕牧師說,他跟漁民一起煮飯,吃剛捕獲的鮮魚,然後在草寮中過夜。八月時,偕牧師又來了兩次。
這一年,偕牧師總共來了金山四次,他帶著學生前來,一面佈道、一面上課。偕牧師的授課相當多元又彈性,看到什麼就教什麼;佈道方式也同樣靈巧,見到漁民不急著傳道,先是請教各類日常生活,再唱詩、證道講道理。
跟隨偕牧師到處傳道醫病
1879年四月28日,偕牧師和學生林孽於上午出發到金包里、下午到達。那天,金包里正式建立教會,林孽受派成為首任傳道人,妻子王燕也隨行。
林孽是偕牧師首批受洗的五位學生之一,在他受洗的下個主日(1873.02.16)偕牧師證道:「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馬太福音廿七章42節)林孽跪下呼喊:「上帝救我這個可哀的罪人,我不配來紀念救主大愛的死。」過後他與另外四人,一同領受北臺灣的首次聖餐禮。
金包里教會最早設立的地點,不在現址金山區的中山路上,而是在社寮,一個靠磺港海邊的小村落。1999年筆者在金山服役時,擔任海岸巡防二等兵,就是駐守在社寮的排哨。夜晚要登上排哨內三層樓高的瞭望塔,監聽無線電的通報、查看有無偷渡走私漁船。值勤時經常獨自守衛,輕聲唱詩讚美主名,排遣夜半寂靜。
1884至1885年的清法戰爭,北臺灣被波及成為戰場,各地的禮拜堂因被認為具有洋人勢力色彩,連帶成為暴民攻擊的對象,金包里佈道所也在其中,屋內物品被搶劫一空。1885年八月,偕牧師帶著學生葉順、偕英陽一早六點半動身前往金包里,在十點到達,看來行動相當快速。只不過當天日記內容,並未註明走的是淡基繞海古道還是山路?
走到禮拜堂外傳唱祝福
偕牧師到了金包里,禮拜堂尚未修復,「袂要緊,叨位攏會使傳道。」於是師生便放開嗓子,在街上傳講天國的福音。偕牧師禱告著:「禮拜堂雖然倒了,但神的話永遠長存!」
清法戰爭,對於北臺灣的教會發展帶來嚴重打擊,加上偕牧師的身體每況愈下,無暇顧及偏遠地區的教會事工,金包里的福音宣教便停滯結束。教會的福音工作,一直等到劉忠堅牧師(Rev. Duncan MacLeod)的到來才復甦。
林孽的同窗故友吳寬裕,也是偕牧師首批主持洗禮的學生,他曾多次告訴劉忠堅牧師:「金包里是個被忽視的角落,需要上帝的福音。」因此自1913年起連續三年,劉牧師帶著幾位本地傳道師,再次踏上金包里,並且租賃「因為傳說鬧鬼而廢棄不用」的房子,重新展開宣教任務,最終有了穩定的禮拜,以及白話字的聖經閱讀課程。直到今天,金包里教會仍守護著北海岸的信徒。
金包里大路,過往乘載著先民的腳蹤,偕牧師亦步亦趨,謹慎卻大膽地走上這條道路。馬偕踩著草鞋、說起本地話、融入本地文化樣式;他看見這座海邊漁村的人需要福音,然後師徒就起身去了。行在這條路上,總能看見引路的主,因為主曾堅定的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