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編譯陳貞元/報導】最新研究顯示,簡訊(或譯「短信」,Text Message或Texting)是與年輕人聯繫的最佳方式,但是什麼阻止更多學校和教會使用它呢?
世界也許是靠電子郵件運作的,但Z世代(Generation Z,特指在1990年代末期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華人有稱為「千禧寶寶」。大約是1997-2012年之間)的年輕人在乎嗎?
一位在洛杉磯經營影像製作公司的24歲大學畢業生西蒙斯(Adam Simmons),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電子郵件是他唯一不願意使用的通訊方式。他和員工幾乎只用簡訊交流。
簡訊發展至今,不單是指文字,還包括多媒體訊息(MMS)、數位圖像、影片和聲音內容,以及表情符號和社群媒體。
Z世代決心棄用電子郵件
老一輩的人可能無法接受用簡訊取代電子郵件,要怎麼分類未讀和已讀的訊息?要怎麼標記或釘選訊息?簡訊能夠寄密件副本嗎?也許Y世代是第一批抱怨信箱爆炸的族群,但Z世代卻似乎決心徹底棄用電子郵件。
這種趨勢在今日美國的大學校園中特別明顯。由於新冠疫情(COVID-19),許多美國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經濟狀況都受到影響。許多大專院校便提供各式各樣的幫助,從諮詢顧問、經濟援助,到心理輔導都有。但在電子郵件中,輔導中心的開門時段或補助金申請截止日等資訊,真的能讓學生看到嗎?
大多數時候,答案是否定的。想即時滿足學生需求的大學行政人員和教授,不該再倚賴電子郵件。最容易聯絡到學生的方式反而是他們愛用的簡訊。
疫情期間學生需求持續增加
過去兩年來,美國大學生的各項需求呈倍數增長,但因為疫情的關係,傳統的面談和小組會議變得難以執行。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是全世界校園面積最大的浸信會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主任史翠洛(Morgan Strehlow)就在疫情爆發初期學校停課時,見證了這樣的情形:信箱內湧入大批學生的信件。疫情讓她和學生相隔兩地,但學生們卻比往常更需要她的幫助,如尋求經濟援助管道、聯繫失聯的同學,或是處理最近的焦慮等。
他們被困在家中,沒有課堂、團體報告或學習小組,再加上疫情期間學生面對的壓力,學生更需要和史翠洛聯繫。他們需要更快速的溝通,以及更多處理身心狀況和經濟問題的管道。
即便解封後回到校園,那些需求也未消失。史翠洛的辦公室外每週一都會有學生大排長龍,因為他們不希望協助中斷。史翠洛也希望能用最有效的方式,來回應學生的問題,簡訊就是個理想的方式。
線上溝通學生表於表達
位於美國肯塔基州東南部的康柏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Cumberlands),是由浸信會牧師成立的大學,其宗教學院助理教授莫琳(Magan Elizabeth Morin),時常在課堂上邀請學生發出代禱。但在充滿同學的教室內,多數人並不會搶著舉手發言或分享心聲,因此教室內常安靜到還能聽見蟋蟀聲。
在線上課堂中,情況卻完全不同。她說:「我們有一個線上對話框,別人不會看到內容,因此全班都會在裡面安心地寫滿代禱事項。」
學生們隔著對話框,反而更加敞開心胸,主動尋求幫助或代禱。她比往年介紹了更多人去校園心理輔導部門。當一位學生因憂鬱症請求論文延期時,她便允許了延期請求,並協助該生聯繫諮詢單位。在教室之外,學生反而更積極尋求幫助。
簡訊是更具革命性的通訊方式
由於更容易聯繫到老師,讓一些人更加關心同學。現在就有些學生在同學有狀況時聯繫告知史翠洛。反之,她也可以介紹一些校園資源給學生。
史翠洛表示,雖然電子郵件已經很強大,但簡訊會成為更具革命性的通訊方式。她說:「如果有位學生要跟我說:『老師!我覺得有樣東西需要你看一下。』打一行字的簡訊,比發一封正式信件簡單多了。」
簡訊可以很自然、不拘謹、即時,不像郵件要遵守各種格式,書寫時需反覆推敲。傳簡訊不只具備即時性,它的接收率也更好。收到的訊息有99%會被讀取,當中,97%會在收到的1-3分鐘之內被點開,回覆短訊的平均時間更是僅有90秒。
學校要開始使用簡訊,可以註冊一個社群媒體帳號,也為學校或教會製作一個QRcode, 並且在學生聚集的任何場所,張貼QRcode;例如餐廳、演講室、宿舍、公告影片、簡報幻燈片或社交媒體。
如果教會、神學院、福音機構,能藉此和學生、Z世代會友,甚至年輕同工,建立快速且直接的連結,就能讓年輕人迅速取得所需的服務,並使教會的牧師、傳道和教牧輔導,迅速得到傳福音的管道,也能讓教會更能參與年輕會眾教會以外的生活。
透過簡訊將不再需要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也是防疫生活下理想的溝通方式。(資料來源:Christianity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