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金牌父母的教養秘訣!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請用你的眼光讓他發光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多花時間觀察孩子做什麼事情可以耐住性子、可以快樂,引導孩子朝著興趣與長處發展,將來,他必能因你美好的眼光而閃閃發光。

◎記者張雅涵 / 採訪報導

過去因擔心兒子無法適應一般教育體制,吳明倫女士選擇帶著兒子尋找資源、突破阻礙,小學階段就讓兒子在家自學,用心培養孩子的品格、設計符合孩子的教養規劃。吳明倫的兒子非但沒有跟不上升學掛帥的教育體制,反而在求學過程中屢屢製造驚奇!高二出國參與國際競賽,獲世界奧林匹亞生物金牌獎;24歲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台大醫學系畢業,獲「杜聰明醫學獎」;畢業隔年考取台大醫院住院醫師。

有多年教職經驗、在文化中心擔任金牌父母効能成長班講師的吳明倫說,她堅信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因此教育絕對不會只有單一種方式,鼓勵家長要主動陪伴孩子成長,為孩子掌握資源,帶領孩子尋找自我價值!

你怎麼看待世界 孩子就怎麼看

「教育以狹義的定義來說,培養孩子18歲離開家之前,能獲得基礎的能力;以廣義的定義來說,教育更包含孩子的品格建立及對家庭文化的塑造。」吳明倫提到,教育並非是學校、老師的責任,父母才是最關鍵的角色!因此,父母應從小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品格,包括:耐心、誠實、愛心、負責任等,從日常生活中不斷去經歷與學習。

此外,孩子從小會觀察模仿父母的各樣言行,父母應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效法的榜樣,塑造優良的家庭文化。特別是,父母如何看待成功與失敗,並做了什麼樣的回應?潛移默化下,孩子未來在經歷相似處境時,便會複製過去所聽、所聞,進而選擇面對或逃避、堅持或放棄。家長的身教就好比孩子眼中的濾鏡一般,深深影響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觀察你的寶貝 成為他最好的伯樂!

有些家長為了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每天拼命工作賺錢,卻無瑕照顧孩子,下班回到家,只問孩子三句話:「功課寫了沒?洗澡了沒?要睡覺了沒?」週末再將孩子送去學才藝,覺得自己做這麼多,都是為了孩子好。吳明倫強調,家長要在經濟能力範圍內,提供適合孩子的教養規劃,為孩子掌握時間跟資源。不要為了讓孩子學更多東西,反而增加家庭經濟的負擔,甚至減少親子間珍貴的相處時光。

吳明倫也提到,過去擔任教職時期,曾觀察接觸200多個孩子,發現到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一樣,天分也不同,但是後天環境的養成,卻對孩子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她建議,家長要多花時間觀察孩子做什麼事情會快樂,或是發現孩子做什麼事情可以耐住性子,便可從旁引導孩子找出興趣或長處,幫助孩子更多認識自己。

以為這樣對孩子好? 小心!五大錯誤教養迷思

家長教養的壓力之大,擔心自己替孩子下錯決定,會讓孩子走冤枉路。於是,想要複製自身或他人的成功模式,套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需求也都不一樣,要小心似是而非的錯誤教養迷思。以下五大錯誤的教養迷思要避免:

一、孩子聽話就好:

家長要求孩子凡事聽話行事,容易使孩子缺乏判斷的能力,未來會造成兩極化:更叛逆或更被動。過於被動的孩子,容易失去真實的自我和快樂。

二、孩子自然長大就好:

家長過於放任,沒有針對孩子的長處進一步發展。如此一來,容易造成孩子產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看不見自身的優勢。

三、孩子像我一樣就好:

很多家長擁有這樣的觀念,把對自我的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容易忽略孩子原有的獨特性,需尊重孩子可以用他選擇的方式來詮釋人生。

四、孩子快樂就好:

不少家長認同這樣的觀念,為了讓孩子快樂成長,而過於溺愛孩子。原因可能是,親子相處時間太少,而產生彌補心態,希望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快樂就好。如此一來,孩子缺乏忍耐力及責任感,甚至容易養成「公主病」或「王子病」。

五、物質條件好就好:

家長灌輸孩子要追求功名富貴,使得孩子容易沒有感情,喜歡跟人競爭,贏了容易驕傲,輸了容易自卑,甚至可能會不擇手段或投機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吳明倫說,這一代的家長耗費很大的心思在教養孩子上,都想提供孩子最好的資源和教育環境。鼓勵各位家長,教育是百年大計,教養路上不用油門採到底過於著急,放寬心依照孩子的學習情況,適度調整教育方針,耐心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雖有歡笑與淚水,都將引領親子一同收穫最甜美的果實!  (本文由果子傳媒提供)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