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珊
近日,新冠肺炎的本土確診數高居不下,我們處於隨時可能染疫、病毒就在身邊的生活,也許為了自己與他人的健康,被迫與所愛的家人、親友保持距離,甚至有一段時間處在受限的生活環境,忍受著諸多不便。
當我們面對這樣的生活景況,內心也許悄悄陷入許多糾結;筆者從心理關輔工作的角度認為,若未適度疏通或者釋懷,讓上帝的平安掌管我們,很可能染疫康復或結束隔離之後,內心留下陰影或甚至產生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
疫情延燒帶來人際關係挑戰
從心理學溝通分析理論(TA)而來的「卡普曼戲劇三角」(Karp man drama triangle)觀念提到,我們面對外在的人際互動與衝突,內心容易產生三種角色的扮演與設定──迫害者(Persecutor)、受害者(Victim),及拯救者(Rescuer)。
我們可能在這三種角色中轉換著,又或者只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果未覺察並適時剎車停止,可能會令自己與他人的互動,陷入某種僵局與負面感受的循環,更無法優化我們的人際關係。
這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扮演甚麼角色,而是源於自己內在設定的腳本扮演著,以致我們所感受到的,就是這個角色所產生的感受。
尤其當我們面對襲來的疫情,與隨之而來緊張的人際關係,又更容易扮演起這三種角色;因此當全民一起抗疫的過程,也要提防並努力走出內心的戲劇三角,使我們蒙上帝保守安然度過疫情。
一、迫害者(Persecutor):
當我們時常聽聞周遭親友或同事,被隔離或確診的消息,自己也會擔心染疫,而開始檢視自己與身邊親友、同事的互動是否有任何風險,也會對居隔或染疫親友敬而遠之。互動時不經意說出,對於染疫或被隔離者的評價;甚至對方康復、再次面對面接觸時,也可能帶著異樣眼光,在語言與行動上遠離曾經染疫的親友──此時我們相對於染疫的人,瞬間便扮演了迫害者的角色,語言、行動就成為迫害工具。
相信沒有人想要被染疫、生病,或者故意傳染病毒;因此在面對染疫生病的人,我們是否能收起異樣的眼光,並約束自己的語言與行動,讓對方能得到支持與安慰?
「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雅各書三章13節)
二、拯救者(Rescuer):
當我們知道周遭親友或同住家人染疫了,自然的反應是擔心與憐憫,而開始盡可能地照顧與幫助,包括他們的起居生活、三餐供給、身體健康狀況的觀察、跑腿買東西……,大部分的輕症染疫者是在自家居家照護,因此其他未被匡列隔離的家人就成了照顧者,這段期間的照護工作自然增加了。
但是擔負起照顧責任的家人,也要記得檢視自己,在這些無微不至的照顧過程中,是否已經成為了拯救者,到最後可能是身心俱疲。
所以,在照顧確診染疫的家人時,盡量不要只有自己一個人擔起照顧角色,可以請求更多親朋好友一起提供不同的協助、分擔照顧責任,並讓自己適度放鬆。當看見家人康復平安之時,相信家人彼此的情感會因此更提升。
「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四章9-10節)
三、受害者(Victim)
然而換一個角度,當我們看到快篩試劑上的兩條線,進而做PCR採檢為陽性,驚覺自己真的染疫;可能充滿擔心害怕,開始回推自己到過哪些地方,一直回想與推敲著到底被誰傳染,被誰所害,有一種受害的感覺。
當隔離或染疫在家中,好幾天關在四面牆壁的斗室,想到可能有斷糧的危機、症狀變嚴重卻無人知道、親友疏離,政府的一些防疫流程大塞車,都無法即時提供更多援助,內心的孤單無助更是容易襲來;此時更顯得自己是受害者,忍不住開始抱怨周遭的親友與政府單位。
但其實內心真正想要的是,有人適時的安慰問候與提供幫助。若我們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學習向外界發出求助訊息,並交託仰望上帝的憐憫,自己身心靈就可以得到舒坦。
「神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詩篇九十一篇14-15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