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8 好牧人

《浮生不若夢─談傳道書9》來一顆幸福漢堡吧!(上)

檢舉
劉幸枝 劉幸枝 追蹤
位於希臘北部大城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即帖撒羅尼迦)的亞歷山大大帝紀念雕像。

◎劉幸枝(牧師)

經文:傳道書五章8節至六章9節

數年前曾看到一則短文,題目是「採訪上帝」。有一個人夢到上帝出現在他眼前,當下他很想採訪上帝,上帝也讀出他的心意。

上帝說:「你想採訪我嗎?」
這人說:「是的,我很想採訪祢,但我不知道祢有沒有時間?」
上帝笑著回答:「我有永恆的時間!你想問我什麼呢?」
這人問:「祢覺得人類有哪些奇怪的地方嗎?」

上帝回答:「人類常覺得童年無聊,想快快長大,長大後又希望返老還童;人類常犧牲健康想賺更多的錢,然後再花更多的錢想買回健康;人類常對未來充滿憂慮,卻又常忘記活在當下,於是他們既沒有好好把握現在,也無法掌握未來;他們活得好像永遠不死,死去時又好像不曾好好活過⋯⋯。」

不曉得各位讀者看到這裡,是否發現這段「採訪內容」反映出我們生命現況?原來打從年幼時期,人的靈魂深處就有一種不確定感,使我們想透過速度與數量,來滿足我們內心無以名狀的空虛。多年之後,或許擁有的身家和財產增多,卻也發現某些珍貴的人事物已在歲月流逝之中,從我們身旁消失無蹤。

不知足是靈魂的飢餓
《老子‧儉欲篇》寫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最大的罪惡莫過於放縱慾望;最大的禍患莫過於不懂知足;最大的過失莫過於貪得無厭。

這段話正好呼應傳道者以下論述的內容。早在傳道書一章8節,傳道者便以「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來提到日光之下的虛空和捕風。

傳道者進一步在傳道書四章8節、五章10節以及六章7節,提到「人不以錢財知足」、「不因得利益知足」、「口腹之慾不得知足」的現象。縱慾、不知足、貪心,不正是日光之下芸芸眾生的寫照嗎?這三者互為關聯,顯出人性中的自私貪婪以及利己主義。

傳道書中提到的「不知足」,各以兩個原文字來呈現,一種是慾念無法飽足(參四章8節、五章10節、六章3節),另一種是心裡缺乏、沒有滿足(六章7節)。「不知足」使人活在貧窮的心態中,即使富足也不覺得滿足;即便擁有,仍然感到缺乏。

「不知足」的靈魂長期處在飢餓的狀態,即便飽覽風光、飽嚐美食還是覺得虛空。得了權力或是名利暴食症的人,他們中了不知足的毒癮,只能透過各種管道取得自己的「毒品」,不斷「吸食」,深受其中捆綁。

汲汲營營不得安息
人不知足的原因來自於貪心。傳道書五章10節便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聖經沒有仇富,但確實責備貪慾。十誡的其中一條是:「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記廿章17節;申命記五章21節)

上帝也責備在上執政掌權者因貪財收受賄賂,屈枉正直(彌迦書三章11節、七章3節);而今日我們仍在某些國家社會看到官官相護的陋習,甚至在傳道書五章8-9節就有記載:「如果你在一省之中,看到窮人遭受欺壓,公正和公義被奪去,也不必因此驚訝,因為高位者之上有較高的照應,在他們之上還有更高的。各人都從土地得著利益,就是君王也得到田地的供應。」(新譯本)

有些人為了想賺更多的錢,必須打通人脈建立關係,只好用更多的金錢收買人或是為了賺得更多的盈利,終日汲汲營營不得安息(參傳道書五章11-12節)。詩篇十篇3節便說:「因為惡人以心願自誇;貪財的背棄耶和華,並且輕慢他(或譯:他祝福貪財的,卻輕慢耶和華)。」也難怪提摩太前書六章10節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

左圖:加州北部沙加緬度的淘金客,攝於1852年(來源維基)右圖:Bodie State Historic Park,北加州淘金客搬離留下的荒廢「鬼城」。

淘金數十年付諸流水
美國奧勒岡州有一條萊利河,十九世紀初曾有兩萬多人到此淘金,其中一位是詹姆士‧萊利(James Riley)。他懷抱淘金夢在這裡工作了數十年,卻一無所獲。有一天,他的同伴竟在附近發現礦脈,雀躍地直奔他的帳篷,卻發現萊利已經一動也不動了。原來他等不到美夢成真的一刻,已經早一步離開了世界。

傳道書五章8-12節與六章7-9節,除了談到兩種「不知足」的光景,中間又穿插了兩種「禍患」,意指「不幸」或「災難」。

一種是辛勤工作積儹卻因生意失敗,所有心血付諸東流,無法為子孫留下什麼的禍患(傳道書五章13、14、16節);另一種是無法享受勞碌所得的富足,肥水落入外人田的禍患(傳道書六章1-2節)。前者是來不及享受的苦;後者是無福消受的苦。

1673年,查理·勒布倫所繪〈亞歷山大與波羅斯〉,描述亞歷山大與古代印度國王之戰。

南征北討最終都成空
講到這種禍患,我們很自然聯想到古希臘時代的亞歷山大大帝。他在人類史上締造好幾項無人媲美的紀錄──他以最短的時間,最輕的年齡,最快的速度,征服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許多地方的版圖;但是他的生命也像流星一閃即逝,卅三歲的亞歷山大死於征途。

傳說中,他留下三個遺願:第一,存放他遺體的棺木必須由醫師參與搬運。因為再好的御醫也無法醫治所有人的疾病;在死亡面前,醫生也是無能為力。第二,在通往陵墓的路上,要撒滿他征討得來的金銀珠寶,表示雖然他擁有這些,但全都帶不走。第三,要把他的手拉出棺木,讓大家看到他來也空空,去也空空。

姑且不論這則傳說的虛實,然而我相信,那些跟著亞歷山大,馬不停蹄地長年征討、許久沒有回到故鄉的將領和士兵,面對大帝的猝死絕對是非常震驚的。一位在部將心中如同「神明級」的偉人,竟然不敵死亡突然叩門,來不及分封他的地業。

即便如此,這位如神話史詩般的英雄之死,仍撲滅不了群臣將領想稱霸世界的慾望,他們更想趁著短暫的一生犧牲別人,趕緊打造自己的豐功偉業。於是造成群雄割據,世界動亂頻仍,在亞歷山大身後,其母親及子嗣均被殘殺。

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記述所描繪的亞歷山大大帝喪禮。(來源維基)

傳道者發出尖銳警戒
歷世歷代有許多人歌頌亞歷山大的偉大,但是傳道書以日光之上的眼光,看穿日光之下的虛實,指出這種人生只是不幸與悲慘的禍患!

傳道者甚至以誇飾的嘲諷,提到那擁有百子、享耆壽卻生前不得安寧,死後無法入土為安的人,還不如流產的胎兒幸運(傳道書六章3-5節)。這種「生不如死,死不如未曾出生」的說法,是繼傳道書四章2-3節之後,傳道者再次對閱聽者發出尖銳刺耳的警戒。

亞歷山大南征北討的紀錄無人能出其右,他的出現如電光火石轉瞬即逝,他的傳奇沒有人能夠複製;即便如此,他仍跳脫不了傳道書中提到的「禍患」。這種禍患不會只發生在想締造豐功偉業的人身上,也出現在芸芸眾生之中……。

相關文章:《浮生不若夢─談傳道書10》來一顆幸福漢堡吧!(下)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