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寶兒/採訪報導】楊紫玲的語調平穩中帶些激昂,目光炯炯又帶著堅定;從敘述中不難發現,她對工作的熱情持續燃燒,如今楊紫玲是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副總編輯。
菜鳥記者在大城市堅持聚會本分
兒時生活在新村的楊紫玲,從小就參加教會主日學,之後也一直積極參與教會團契,直到中學畢業後到首都吉隆坡繼續深造。
楊紫玲也曾如一般年輕人、不怎麼確定未來志向,在懵懵懂懂中報讀了新聞系,期間又偶然參與媒體培訓班,經過幾個月的密集培訓後,就誤打誤撞正式踏入了媒體領域,成為政治新聞記者。
她形容自己是半途出家的菜鳥,但也許出於好奇,又或許與自己外向的性格吻合,因此即便起初感到非常有壓力,但她仍在戰戰兢兢中謙卑學習;例如在報館資料室收集資料、靠著他人的手繪地圖前往採訪地點、模仿前輩的採訪技能與比較新聞稿,從中累積自身的本領。
那是個報紙媒體幾乎全年無休的年代,當時作為職場新鮮人,難免必須在週末上班。楊紫玲透露自己當時有掙扎但也不敢向主管要求協調,因此先是找星期六晚上有聚會的教會,隔了好些時日才敢開口向主管提出請求,最終如願恢復週日參加主日崇拜的日常。
只願把工作做好榮神益人
回憶起當初剛到大城市展開新生活,但對大教會沒有歸屬感。楊紫玲在輾轉中落腳美佳堂聚會,現在也在教會投入文字服事,協助出版教會季刊《美佳之窗》。
詢問她在職場上是否曾面對信仰試探,她說自己是比較幸運的那個。「我們過去接觸很多政界的人,可能很多時候會有不少的誘惑,但一次也沒有在我身上發生。這對我來說是相當幸運的,不用去掙扎面對試探,就把工作做好就對了。」
後來也進修工商管理課程的楊紫玲說,可能是上帝的旨意讓自己有機遇進入新聞領域,而多年來也蒙受上帝眷顧。像是2014年509大選前夕,整個媒體圈正處於一個高壓氛圍,而在提名日當天,她在沒有任何徵兆下突然暈倒在辦公桌上。
「那時壓力很大,腦子有很多負面想法。我也一直禱告,想到自己年紀也不大,是不是上帝在藉著這件事告訴我,不再適合待在新聞領域工作?我不知道,那時只感覺到害怕。」
成為傳達正面信息的媒體人
所幸身體檢查發現只有耳水不平衡,短時間休養後再次回到工作崗位時,她不再那麼衝,而且懂得適度安排工作。
面對國內「五時花六時變」的政壇新聞,楊紫玲坦言也會感到心灰意冷,但她記得聖經「萬事互相效力」的教導,將當前局勢視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過程,過程中或許能看見問題癥結,進而漸漸改變。
她認為,網絡時代的生活或社會層面都呈現混亂,雖然精彩但又碎片化,是非對錯難以定論。在新聞線上要製造煽動很容易,但這對社會國家帶來什麼樣影響?新聞人又該如何協助社會大眾懂得明辨,什麼才是事實的真相?
「我希望是能成為傳遞正面信息的人。採集訊息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和過濾,可能需要另一方的求證和回饋,這才可以做到更全面的報導。新聞不應是單向,要多方面去看與談論。這是作為媒體人必須做到的事,要給群眾更全面的事實和觀點。」
信心會軟弱而信仰必須堅守
楊紫玲分享自己很喜歡的經文,記載在箴言一章7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她在職場看過許多聰明、很有本事、很有權力的人,但是當人愈有能力往往變得自高自大;這節經文對她而言是信仰的基石,時刻提醒她:信仰必須堅守。
「即使你再厲害,但做的事不討神喜悅或會帶來破壞,到頭來只是個人的一時成就。但你若知道一切都要以上帝的心意為主要根據,我相信我們做的事,就會是生命裡有意義的事。」
於工作家庭間取得平衡
楊紫玲已經在新聞媒體領域打滾27年之久,也發現媒體從業者幾乎70%都是女性,而女性表現一點也不遜色。楊紫玲形容女性在這工作上,恰恰就表現出不一樣的敏感度,幹勁與拼命度也不輸男性,是能獨立思考與獨當一面的一群。
不過,她在職涯也曾面對角色轉變的掙扎,特別是結婚生子後是否應該回歸家庭?但之後就發現這是個過渡期,關鍵在於是否找到時間與生活的平衡點,以及得到另一半的體諒。
「當一天內和孩子相處時間只有短短三小時,首先我的心情是內疚的。但在掙扎幾個月後我終於想明白,也了解自己,倘若我回歸家庭會仍掉入另一個困境。我還是喜歡我的工作。」
孩子現在已經是中學生,楊紫玲笑說自己完全沒有錯過孩子的成長,甚至「把功課做很足」。過去她就把工作之外的時間都給孩子,陪伴她背誦經文,為孩子說聖經故事與禱告等等。
「我在這工作上是辛苦但值得,因為這些經驗在其他領域找不到。你會感覺自己和整個國家社會很貼近,會知道所處的地方發生什麼事,這也是我至今仍然充滿熱忱的原因。」
「女性還是要有自己的一個定位,千萬不要迷失自己。」楊紫玲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