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知名藝人納豆年初腦中風,日前終於出院,但後續還有一條漫漫復健路得走,以避免引發嚴重後遺症。據統計,全台每年約3萬人腦中風,卻高達3成5患者沒有按時回診,當面對中風後常見的併發症,如:肢體痙攣,很可能會不知所措。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黃國倫醫師表示,一名40多歲的男性患者肢體痙攣嚴重時手掌緊握張不開,連湯匙柄都塞不進去,走路也因為腳踝向內轉而一跛一跛,嚴重影響生活。
腦中風患者未定期回診,除了可能導致二度中風外,更可能錯過肢體痙攣的治療時機。中風患者出院後回診意願低,大多是不瞭解血壓或血糖等藥物治療的重要性,或生活忙碌不便回診,或復健進度緩慢,無法堅持就中斷治療;有的患者甚至認為肢體痙攣的疼痛是因復健運動造成的,或誤以為中風後肢體痙攣是正常現象。近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也讓不少患者自行減少復健頻率,對中風後的復原更是雪上加霜。
4成患者出現「腦中風後肢體痙攣」嚴重會導致關節攣縮
據統計,腦中風發生後6個月,約有4成患者會出現中風後肢體痙攣。腦中風後因神經受損、會觀察到肌肉癱軟無力等現象,然而在神經修復的過程中,某些肌群反而可能出現肌肉張力過度增強而導致肌肉緊繃,甚至造成關節活動度受限,最後導致關節變形。黃國倫醫師說明,以腦中風後患側手臂的肌肉為例,「使關節彎曲的肌群」張力通常比「使關節伸直的肌群」張力來得大,久而久之,就會使上肢的肩膀、手肘、手腕及手指等關節呈現彎曲狀攣縮,這些中風的後遺症,除了嚴重影響病患的外觀及自信心之外,更會造成嚴重的生活功能障礙。
研究發現,中風後肢體張力的異常增加,並不一定要在中風過後很久才會出現,有些患者在中風後一週就會出現部分症狀,也許一開始肢體痙攣的症狀並不明顯,當醫護人員或照護者檢測時才會注意到阻力增加,例如肘關節無法打直、膝關節無法完全伸直等現象。如沒有盡早處理,等到且關節彎曲角度越來越明顯時,除了造成治療上的困難,也會拖延復健的進展。
例如一名4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獨居,幾乎沒有出門做復健治療,用藥的頻率也不穩定,當他因為嚴重的肢體痙攣再度出現在診間時,中風患側的手掌已繃緊到自己無法張開,不僅穿衣、沐浴、進食都有困難,生活自理能力受限,最後更導致情緒憂鬱,同時下肢的肢體攣縮也造成他步行時的平衡受到嚴重影響,跌倒的次數大幅增加。像這樣的個案,黃國倫醫師表示,「中風後肢體痙攣的治療像場拔河賽,越早開始治療,才能有越好的治療效果,當患者出現肢體痙攣的症狀時,一定要積極配合治療。」
治療武器多元!肉毒桿菌素助減緩肌肉過度張力
腦中風後肢體痙攣初期治療以復健為主,規律的進行伸展,或用電療、熱療方式讓肌肉放鬆,同時也可搭配服用肌肉鬆弛劑。針對較為嚴重的痙攣,除了上述治療方式外,亦可選擇在特定關節周邊肌肉注射肉毒桿菌素,以改善痙攣。肉毒桿菌素是種神經肌肉阻斷劑,作用於神經、肌肉交接處,抑制乙醯膽鹼素,減少肌肉收縮、緊繃與張力。通常醫師會先以超音波或肌肉電刺激等方式確認需要施打的肌肉,再針對該部位進行肉毒桿菌素施打,藥效可達3-6個月,之後經醫師評估是否需再次施打。
黃國倫醫師分享臨床上一名6旬男性,中風後肢體痙攣導致肩膀嚴重彎曲、手腕向內轉,一到冬天繃得更緊,手部活動困難,無法自理生活,照顧他的太太要幫他洗澡都很吃力。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以健保申請肉毒桿菌素治療,經注射後手部的活動角度大幅增加,病患的復健意願也提高,中風後的復原速度及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太太於照護上的壓力也減輕不少。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生活及就醫,黃國倫醫師表示,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不須頻繁進出醫院,於施打肉毒桿菌素後,腦中風患者仍得搭配積極復健,除了在醫療院所接受治療以外,在家也可請家人協助進行被動式的肢體、關節拉伸,或患者心有餘力,可參與摺衣服、擦桌子、曬衣服等家事,讓關節自然做到伸展,「千萬不要認為打針後就沒事了,懶得活動。打完針一定要搭配活動,病情控制效果才會出來」。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