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4 基督教論壇報 / 社論言論

【社論】以最大的愛心與謹慎面對自殺事件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編採 追蹤

【本報主筆】英國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1572–1631)著名的詩作「不要問喪鐘為誰而敲,喪鐘為汝而敲」,表達出一種人我與共、物傷其類的情懷與哲思。

任何人的死亡,看似個別事件,若追根究底,我們將會發現經常存在著系統性的原因與機制,就如渾沌(Chaos)理論一樣,強調在一切看不清楚的現象背後,是存在著一種不可見的根本結構,而這結構依傍在最小阻力的途徑下發展著,然而這種根本性結構仍是可以有機會發現與改變的。

人人在死亡面前必須謙卑
在死亡面前,每一個人都必須是謙卑與順服的,因為「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希伯來書九章27節),所以「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傳道書十二章7節)我們應承認死亡的事實終會到來,並建立起能適當並正確面對死亡的態度,無論是他人或與自身有關的死亡事件。

每當有名人或公眾人物逝去殞落,對社會上總會帶出一些衝擊與迴響,尤其如果是意外事件或是尋短導致的,因為事出突然,總有無限多的遺憾、不解及傷懷,例如白髮人送黑髮人、留下稚兒老母、壯志未酬身先死等令人不勝唏噓之事,就會縈繞新聞媒體一段時間,帶出反思、甚至一定程度的「八卦消息」。尤其在網路與社交平台發達的今日,更成為普遍而強烈的一種社會現象,然而此一事實,卻常曝露出我們在生命教育上的不足,與因應自殺危機事件上的缺陷。

學習尊重生命謹慎口舌
或許一個陌生人的死亡訊息,對多數人而言是過眼即忘的消息,但如何在其間體悟到這是個「共同經驗」與切身相關的危機,以致於我們對於生命的逝去,不會用一種不夠尊重生命的看戲心態,品頭論足般地評論、論斷,甚至以嘲諷、戲謔等的口吻去表達,把自己視為好像是個專家,是個必然不在死亡機制下的生命個體。

這其實是一種不「尊重生命」的惡劣態度,曾子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哀矜勿喜,換言之即便是知道作惡的人得到應有的報應,但我們仍不應幸災樂禍,如約翰多恩詩作中所說:「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媒體自律避免模仿效應
其次是從「社會學習理論」來看,死亡事件的報導,無論是兇殺、災難意外及自殺等事件,不當的傳播方式都將帶來社會共同的負債。尤其在社群網路與自媒體發達的今日更是如此,當網路分秒傳播鏈無遠弗屆,一個輕慢的逞口舌之快,帶給他人的傷痛恐怕是一生之久。

正如過去大家所熟知的諸多網路霸凌事件。研究也顯示,媒體的自殺報導也有「激化」自殺率的關聯性──這就是為何在報導或評論此類事件,總會加上警語,提醒要珍愛生命,希望無限──顯示許多無心或自以為是適當揭露相關資訊的新聞報導,可能在字裡行間,帶出我們從未想過的暗示與刺激作用,讓正處在黯然神傷、不知何去何從的孤獨生命,陷入更大的失望、疑惑及學習死亡的意念、衝動中。

一個熟悉人物的過世,都代表著一群擁有著共同記憶的人、彼此間互通式的傷痛與悲哀,因那是他們曾經擁有的共同記憶,當我們學習用正確的眼光來看自殺等死亡事件時,在一種與人同哀哭的心情上,我們就不致變成酸民、博眼球的網民,而是一個懂得愛、懂得尊重生命,具備現代素養的公民。

若我們能因著認識 上帝、相信主耶穌基督的救恩,正如聖經「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但以理書十二章13節)我們更將能成為即便仍將面對死亡,但卻仍然是有活潑盼望生命的自由之人,共勉之。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