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亭(牧師)
只要是基督徒,永遠在兩難之間!
我們活在這世界卻不屬這世界,這就是兩難。不要效法世界會不會自命清高?這還是兩難。
基督徒學生在服事與課業之間衡量,這是自古以來的兩難。
畢業以後在工作與服事之間拼搏,依然是兩難。
成家之後在家庭與服事之間掙扎,更加是兩難。
之所以兩難,是因為聖經完全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該怎麼做完全因人而異,根本不存在「別人可以,我也可以」這種邏輯。
信仰和課業如何分配
熱心的基督徒學生花很多時間投入聚會以及服事,考試的時候就成為禱告會的重大代禱事項,是司空見慣的事。
「只要我把神擺在第一,神就會讓我在課業上見證祂的榮耀」,這種故事也確實聽了不少。但是仔細分析,這跟該名學生的素質也高度直接相關,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尤其台灣的教育生態,競爭異常激烈,學生的時間幾乎都是從睡眠壓縮出來的;到底要用什麼比例分配給信仰跟課業,完全沒有標準。
從幾十年前開始,多數父母都傾向於在考試年建議孩子以課業為重,甚至一整年都不出席主日崇拜,更別說其他教會活動了。
壓力爆表的孩子當然自動認同。
這種做法的原因很多,有人認為信仰是一輩子的事,不必急著在這一年去衝;有人認為學生的本分就是讀書,既然面臨大考,在關鍵十字路口,全力衝刺學業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服事;當然也有人認為,服事哪裡可能比課業更重要?
但是也有少數父母與學生持相反的意見,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信仰的考驗,必須堅持;有的人認為課業不是全部,應該學會平衡,許多玩社團的人,大考年照樣火力全開。
會作怎樣的抉擇與判斷,主要源自於父母與學生本身信仰的成熟度,通常不涉及對錯。
但有一個原則是確定的:父母不要用道德綁架摧毀孩子的信仰,說什麼「你這樣就是不愛神……」之類的話。
幾個需要澄清的問題
但是有幾個需要澄清的問題,確實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評估:
1. 服事的意義是什麼?
有可能孩子需要同儕,需要舞台,需要建立自信,對學生來說,這本來就是服事的一部分,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周遭的成人是否有能力,讓孩子看見他服事的動機與需求,然後幫助孩子作出調整。如果硬要他減少服事、衝刺課業,會不會產生反效果?這需要足夠的智慧去評估。
2. 孩子課業的能力到底如何?
調整了服事之後,能夠為課業帶來多少加分效果,這是親子之間需要討論的。
如果孩子認為影響不大,但是父母認為影響巨大;或者孩子認為影響很大,父母認為「是你在誇大」……那自然就產生親子衝突,需要雙方冷靜,找第三方一起評估。
3. 調整之後會帶來什麼影響?
多數父母與孩子都沒有想到這一點,大家只想到這一年,卻沒有去想一年以後。
確實很多學生在大考年中斷信仰環境之後,就與信仰漸行漸遠,這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但卻是雙方事前沒有仔細評估的結果。另一個極端則是沒有調整服事導致事後懊惱,同樣也會讓一個人離開信仰。
信仰是一輩子的事,大考年也確實是重大的十字路口,「怎麼做最好?」應該提早討論,並且多多聽取不同的意見,更需要了解孩子的特質以及當下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要為孩子守望,並且依照他的需要,為他量身訂做信仰的燃料,不管用什麼方式,就是幫助他在課業的壓力與時間的隙縫中,持續在信仰上成長,成為一個更成熟的人。
「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以賽亞書卅章21節)
相信上帝會帶領每一個認真尋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