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 基督教論壇報 / 藝文影視

不確定年代的恐懼習題─電影《白噪音》觀後

檢舉
基督教論壇報 論壇報副刊 追蹤
傑克全家假日就到大型超市報到。(劇照來源:Netflix)

◎滋恩

一個看似平凡、親屬關係卻挺複雜的家庭,充斥著各樣混亂吵雜的聲音:從一家人在廚房吃早餐開始,家中每個人似乎都有話要說、不斷發言、表達意見。話題像是不停射出的彈珠,隨機彈跳,滾著滾著就被另一顆彈珠擠走,永遠無法到達目的地……

眾聲喧嘩,當所有人都在說話,卻無人認真聆聽時,失去交集與意義的話語,就只成了「白噪音」。

Netflix電影《白噪音》改編自美國文學大師唐.德里羅被譽為「後現代主義文學」巔峰之作的同名經典小說。故事背景在80年代美國中部的大學城,男主角傑克與妻子芭碧有一個兒子,另外加上與各自前任配偶生的三個孩子,組成一個混合式再婚家庭。

「白噪音」原本代表一種人耳不易接收的頻率,無所不在、不斷逼近,如同死亡與恐懼。德里羅自述創作《白噪音》是「試圖將恐懼感與其他我們觸手可及、卻不存在於經驗裡的感覺聯繫起來,這種非比尋常的恐懼,一直與我們試圖壓抑或逃避的死亡恐懼都是相關的。

傑克總以戲劇化方式在課堂講述希特勒和集體恐懼。(劇照來源:Netflix)

教授夫妻對死亡莫名恐懼

傑克與芭碧兩人曾在床上討論「誰先死?」的話題。表面上看起來,傑克夫妻感情融洽、收入穩定,兩人作息固定,也都正值壯年,離死亡的距離甚遠。但不知為何,兩人對於「死亡」,都存著一種莫名的恐懼。他們都希望自己比對方早死,不想成為那個被留下來獨自承受痛苦的人。

傑克是「希特勒研究系」系主任,是這個學術領域的權威。他總是穿著深黑色的博士袍,戴著變色眼鏡,以戲劇化的演繹手法來講述、探討希特勒,這個挑起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百萬無辜生命喪失的死亡化身。

就如電影開場,傑克的同事莫瑞在課堂放映電影暴力鏡頭:一連串的撞車剪輯畫面,爆炸火光四射,認為這「其實是美國人的自我慶祝,代表著一種世俗傳統的樂觀精神」。好萊塢式的暴力美學,將暴力從現實載體抽離,如同把癌細胞活體切片放在顯微鏡下檢視。成為藝術的死亡,不再具有危險性,可供人在安全距離內賞析、研究,甚至崇拜。

如此一來,希特勒帶領下的集體暴行,大批猶太人所遭受的非人道待遇,這些歷史、這些人物,全被供在講台論壇上,安置於學術研究中,化為可被拆解、分析、探討,翻來覆去研究的對象。主導百萬人生死的恐怖化身成為課堂上的戲碼、職業生涯的保命符。「死亡」,不再可怕。

傑克以為離他很遠的死亡,卻在毫無預警的速度下接近他與家人。(劇照來源:Netflix)

用超市消費重掌選擇權?

傑克以為離他很遠的死亡,卻在毫無預警的速度下接近他與家人。一輛載滿不明化學物的油罐車撞上火車,燃燒爆炸後產生的毒霧,隨著空氣飄散到傑克一家所居住的小鎮。在全家疏散的過程中,傑克因為必須到加油站下車加油,接觸到了少量毒氣,也因此被迫直面迎向死亡的可能性。

而同時,他也發現妻子芭碧對據稱能壓抑腦神經恐懼反應的藥物上癮。芭碧因為無法克服死亡的恐懼,居然祕密以性交易的方式,獲取仍處於臨床實驗階段、尚未合法上市的「戴樂」。

後現代主義的世界觀,認為神只存在於那些相信祂的人心中。對傑克與芭碧來說,他們最恐懼的,就是死亡。「我怕死,我怕我的死亡」,「我就是不能相信,我們都在走向不存在」。

在後現代主義各自表述的世界觀裡,沒有生命的終極答案。人們只能以各種方式來創造活著的目的,好壓抑、隱藏,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消費」是《白噪音》中的人物用來克服死亡恐懼的方式之一。「超市」儼然是美國消費主義的文化代表──明亮寬敞的空間,排排陳列無盡頭的商品。一件件地從貨架被取下置入推車,再被放上輸送帶,收銀機開關叮噹作響、廣播器放送密碼般的訊息、塑膠袋被拉出扯開,還有眼花撩亂的各式日常用品,五顏六色的包裝與標籤。

傑克的同事莫瑞說,超市充滿「心靈數據、波與輻射,所有的字母數字都有,光譜的顏色也有,各種聲音、代號與賀詞。我們只要知道怎麼破解。」人們試圖在這個安全、舒適,有著一定秩序流程的環境,尋得被補充的滿足感,重新掌控「選擇權」。當人無法防止死亡來掠奪時,就靠不斷「擁有」來抵擋它的攻勢。

傑克夫妻兩人對於「死亡」,都存著一種莫名的恐懼。(劇照來源:Netflix)

窮途末路卻不得安慰

電影所描繪的社會現象到如今仍在持續,人心也依舊徬徨、恐懼死亡。《白噪音》讓我們看見一個「無神的世界」裡,所呈現的疏離與孤獨,還有對生命的虛空與無力感。

傑克得知妻子以肉體換取「戴樂」後妒火中燒,找到供應藥品的男子並開槍射殺。所幸對方只是重傷,恢復理智的傑克夫婦將他送至一所天主教醫院。在醫院裡,夫妻倆與負責的老修女對話,渴望從她身上得到一些宗教性的安慰。

出乎傑克夫妻意料之外的,修女居然也是個「不信者」。她的相信,居然是一種「假裝」,為了不信之人而假裝的相信!這位資深修女說:「如果我們不假裝相信這些事,這個世界就會崩解。」

沒信仰的人需要有信仰的人。他們渴望找到某個有信仰的人來替他們相信──身為「有信仰」的你我,我們的信仰是出於真信心,還是「不得不」的偽信心呢?

傑克夫婦將射傷的供藥者緊急送到天主教醫院。(劇照來源:Netflix)

深知所信或服用宗教鴉片?

約翰福音裡,馬大在弟弟拉撒路病死後與耶穌有一段對話。她有很多的「知道」,都是「神學正確」的知識。但真正碰到生死議題時,馬大卻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我們是否像馬大一樣,只將世界觀停留在知識哲學的層面,面對生活的挑戰,包括死亡的恐懼,我們處理的態度還是「臭掉了、沒救了」呢?我們是為別人,甚至是為自己來「假裝相信」?還是帶著真正的信心與盼望,而非服用「戴樂」式的宗教鴉片,在這世代與未信主的人對話?

傑克在片尾有感而發的獨白:「我同情我們和在自己災難中扮演的奇特角色,但對大規模破壞的意識還是存在。我們繼續創造希望,這(超市)就是我們等待的地方。」

表面上,《白噪音》是部末世災難型的黑色幽默電影,但也充滿對當代社會的強烈反諷──影片中修女說「沒人相信的時候就是地獄」,先進的科技、資訊氾濫的媒體和推陳出新的商品……這些人類創造出來的「希望」無法殲滅現實生活裡的黑暗與虛空,只能讓對死亡的恐懼如同白噪音暫被忽略。

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使徒保羅面對死亡,做出信心的宣告。擁有在基督裡的真信心,才能戰勝面對死亡的恐懼。若我們遇到真實生活裡的「傑克們」,是否也有充足的信心對他們說「不要怕!」呢?

(本片為特別輔導級13+)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