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7 好牧人

【睿智雞精特別號】「因信稱義」帶來的衝擊!

檢舉
林鴻信 林鴻信 追蹤

◎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理事長)

1895年來台的宣教師梅監務(Rev. Campbell Naismith Moody)對於台灣基督徒很難理解「因信稱義」非常感慨,後來逐漸明白,「因信稱義」是在基督教史上歷經相當時期,才逐漸被眾教會確認的教義。

畢竟,信仰群體學習認識真理需要一段過程,「因信稱義」起源於福音書而在保羅書信漸漸成形,而後在神學家的論述中,形成更加清晰的信仰告白與具有深度的神學詮釋。

早期信徒難理解「因信稱義」
第一位在這教義上有明確看見的神學家是奧古斯丁,又過了千年之後,馬丁路德藉由研讀聖經與親身體驗,才更深入地加以詮釋。西方教會歷經長期歷史演變逐漸形成共識,而在宗教改革時期才明確定調。

梅監務的學術興趣是研究初代教會,他發現傳福音不只是要面對文化問題,同時還必須面對人性問題;即使是西方人在初次接觸福音時,也有許多無法接受之處。抗拒「因信稱義」是因為人性喜歡自己當家作主,難以接受強調上帝主權的因信稱義。

他說:「我們世代早先世紀的異教徒,『認為上帝的兒子竟然受苦,這是毫無道理的』,他們嘲弄他的困境與哀傷,他們認為他應當從十架上消失,事實上許多基督徒與這些異教徒的偏見相當一致,儘管他們並未坦白地表達出來。」

十架福音冒犯人的自我中心
十架福音所冒犯的不只是文化價值觀,而且是追求步步高升的人性本身。人性喜好以自我為中心,最好一切都在自我的掌控下,原本就與因信稱義不容,而文化使得這問題更加嚴重。

「因信稱義」宣稱上帝為人們做了一切,只要相信倚賴祂,那麼「我」還做什麼呢?若是「我」什麼都不能做,那「我」還算是什麼呢?況且,華人文化強調不應平白受恩,而應當禮尚往來;基督教卻要人全心信靠上帝領受恩典,不只冒犯人性,也與文化傳統不合。

禮尚往來的文化比較貼近人性,因若要我有所承受,就應當讓我有所回報,因單單承受形同背負人情債,實在有損顏面與自尊。一旦對等關係被理解成交易關係時,原本雙方有來有往的理想,可能蛻變成──有所餽贈就有所期待的交易思維。比如,原本父慈子孝是一幅溫暖的圖畫,當變調成養兒防老,就成為冰冷的交易關係。

信耶穌不能簡化成上天堂
然而,禮尚往來是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神人之間卻非對等關係。不過這種交易思維也可能出現在人神關係中,有些基督徒把「信耶穌得永生」簡化成「上天堂」,甚至直言上天堂的好處,遠勝過在地上賺好幾桶金。這種思維如果是基督徒內心真正所想的話,其本質還是把信仰當作一場交易──從相信受洗、參加禮拜到投入服事,都是為了上天堂的好處所必須付出的。

交易式信仰價值觀禁不起挑戰,當遇到問題、病痛或苦難時,真實面就暴露出來,彷彿交易被騙而生氣地嘀咕:「不要為祢做禮拜了!不要為祢服事了!」這表示參加禮拜、服事帶有條件式期待,只要上帝未能滿足這些期待的話,有如一場不成功的交易終究要破局。

感謝主!沒有選擇用交易的方式讓人們領受恩典;既然因信稱義沖犯人性與文化,身為單單領受上帝恩典的蒙恩者,就應當放下這些出於人的攔阻,東西方教會皆然!

傳遞有信仰、有愛的好新聞

加入福音大爆炸計畫,奉獻支持論壇報

推薦給你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何竟、竟自、任憑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愛家真情
尋求公義卻不淪為自義─教導孩子如何面對霸凌
2024-11-27 基督教論壇報 / 雅歌閱讀
五月花號啟航之地─英國普利茅斯探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