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洪嘉蔚/採訪報導】台灣在群體免疫提升的條件下,這週終於迎來口罩禁令解除的好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正式宣布,自2月20日起,室內除指定場所已不需要戴口罩,這讓我們可以回歸正常的生活型態。
然而在出門即需戴口罩的習慣維持長達3年之後,許多人反而對於摘下口罩一事感到焦慮,深怕自己的外貌被他人品頭論足;甚至有網友直稱「我對自己的長相與免疫系統都沒自信」。可見「容貌焦慮症」似乎因此成為後疫情時代的「新疾病」。
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也有「容貌焦慮症」呢?若出現容貌焦慮,我們又該如何擺脫此症狀?本報訪問身心科醫師以及心理諮商師分享容貌焦慮自救指南,幫助我們找回自信,也學習用神的眼光看待自己。
在意外表過了頭成焦慮原因
「容貌焦慮症」是什麼?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伯特利身心診所院長王仁邦醫師受訪時表示,容貌焦慮在精神醫學中其實並非正式的診斷名稱,就像是自律神經失調,也是許多精神疾病的通俗名稱。
這種被俗稱為「容貌焦慮」的狀態,在精神醫學的診斷分為兩種,一是「社交畏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這類型的患者在別人注視自己時,會感到害羞或是焦慮,且它的盛行率占焦慮症的比例也較高,但不見得這樣的患者都會前來求診。
小魚兒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呂幸芳也分析說明,東方人因傳統文化使然,比西方內向一些,文化差異的影響加上疫情的需求,口罩對我們來說有了保護傘作用。但是有些人比較缺乏自信,或是過度追求完美、在意外表,有的還伴隨低自尊和憂鬱的症狀,這其實也是社交畏懼症的患者為了避免自己被看見或成為焦點,而有的心情寫照。
另一種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為「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王仁邦醫師表示,患有這項疾病的患者,會覺得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無論怎麼看都覺得不正常,已經是在認知上對身體形象的扭曲。呂幸芳心理師則表示,患有身體畸形恐懼症的人,經常是過去曾遭遇霸凌、被嘲笑外表,或者有伴隨嚴重憂鬱症的人,因此這些患者的心理狀況,也常會併發強迫症。
容貌焦慮需要時間調適
一般來說,容貌焦慮的好發族群主要是20至30歲的年輕人,尤其女性的比例更高。如今因為口罩解封的關係,王仁邦醫師相信無論是容貌焦慮或是社交焦慮,它們的盛行率會比以往更高一些,甚至好發的年齡層也會下降到青少年族群。
王仁邦醫師也表示,青少年處在自我形象開始建立的階段,也是尋求自我認同的階段,只要對方看著青少年的臉,觀看者的反應其實都會影響青少年自信心的建立以及人際關係。
疫情這三年間,大家因為戴口罩使得臉部表情只能看到眼部的特徵,大家對於表情的辨識度也降低,這也阻礙了我們的自我認同以及和他人關係的發展。王醫師形容,有些人認為口罩拿掉之後,就像是一個人突然沒有穿衣服,會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甚至覺得很羞愧。「口罩拿下與否,也會變成人們需要調適的問題」。
現在室內口罩令剛解封,走出家門,也還是能看到許多人依然戴著口罩,沒有戴口罩的人似乎還是少數。因此以現在的社會氛圍來說,是否戴口罩的差異其實並不是太大。王醫師認為,短時間內對拿下口罩感到有些焦慮也屬於正常的現象,只要適應以後,能順利回歸正常的生活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容貌焦慮的症狀有哪些?
但對於有心理狀況的人來說,若也有容貌焦慮的問題,就會更加重他們的病情,需要更多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協助。在行為表現上,王醫師說,患者會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也不希望其他人看到自己的容貌,甚至不會選擇待在口罩需要拿下來的場合。有些青少年也會因為容貌焦慮不敢去學校,並透過網路虛擬世界選擇逃避。因此避免和人面對面接觸,是相關的外顯症狀。
容貌焦慮的症狀分為情緒、生理和行為等方面,像是患者感到害怕、焦慮。焦慮也會產生一些生理上的併發症,例如:失眠、呼吸困難、胸悶、胃食道逆流、全身緊繃、容易疲倦、容易恍神等。
若是病情屬於比較嚴重的身體畸形恐懼症,就會影響到患者的自我認知。特別是對青春痘、身材、女生的第二性徵等很在意的人。王醫師表示,到了這個階段,就已和社交恐懼不同,嚴重的認知扭曲會需要用藥物來治療。
如何改善容貌焦慮困擾?
至於心理焦慮的問題,依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王仁邦醫師說明,一般比較輕微的心理問題,可以用認知行為治療的方式,來分析患者可能會感到焦慮的情境,再透過與醫師或心理師的對談,以及診療後的自我練習,基本上就可慢慢改善。
呂幸芳表示,輔導者可以幫助患者認識自己、去除他們在自己身上所貼的標籤並告訴他們,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各有不同,而且對青少年來說,外貌也經常是一種流行的追隨。
如果是學生不敢去上學,或是嚴重影響生活時,王醫師建議要讓患者搭配藥物治療,但若沒有強烈的睡眠問題,仍然不會需要用到安眠藥,只需要使用治療焦慮症的血清胺素,降低患者在情緒上對人際的敏感度。最終藥物若可以改善的話,合併心理治療的痊癒效果也會更快更好。
倘若患者的焦慮程度比較深,還伴隨著一些原先的心理問題,就要做比較深度的心理治療。王仁邦醫師表示,心理動力治療的方式是將重點放在剖析和解決心理與發展早期的矛盾與衝突,也會幫助患者認清自己需要作出改變的地方。若患有最嚴重的身體畸形恐懼症,可能光是血清胺素並不夠,患者可能也會需要搭配精神安定劑做治療。
旁人的正向關心擁有無限力量
如果身邊的朋友有容貌焦慮的情形,王仁邦醫師建議,若我們和這類型的人有較緊密的信任關係,可以在信任的基礎上,慢慢地把口罩脫下來,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並探索擔心的原因。
而患者本身也可以從比較親近的人開始慢慢嘗試把口罩拿下來,去談談自己的感受並學習接納。但若是關係並不親近,王醫師建議他人應該要選擇尊重患者,有必要才戴上口罩,讓患者感到安心。
呂幸芳心理師也給予容貌焦慮者身邊的人「三不要」及「三要」的提醒:
一不要:跟對方說:「你想太多!」
二不要:用「沒有人在看你啦!」刺激對方。
三不要:威脅或情緒勒索對方說:「你再這樣我就⋯⋯」。
一要:安慰他人確實有時候會忍不住一直想著外表。
二要:同理對方「有時候的確會感受到別人在看你」。
三要:告訴對方:「沒關係,我都會在你身邊」。
「此外,也可以幫助患者轉移注意力,讓他們的焦點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容貌上面,或是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陪伴和協助他們建立自信、增加成就感」,呂心理師如是說。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若回到聖經的教導,王仁邦醫師也表示,我們都是上帝所造的,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容貌過度在意,甚至有焦慮的心,應該讓自己的想法回到「上帝是如何看待我們的一切」。我們應該認知到,上帝按照祂的形象創造人類,而我們是祂所愛的子女,因此祂看待我們是極其寶貴的。「不論我們本身的外在狀態如何,神依然是愛我們的」。
同時,我們也要以「上帝是怎麼愛我們」的方式去愛我們身邊的人,這樣的接納也有助於有口罩焦慮症的人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同,也能幫助青少年學習如何更正確、正向的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