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黃家音/報導】雖然年輕人的心理健康正面臨危機並非秘密,但根據春潮研究所(Springtide Research Institute)最新的研究發現,年輕人心理健康危機的解藥,卻是信仰與靈性。
RNS報導,出生於一個科技應用普遍、無處不在,又遭受國內恐怖主義、生態破壞和經濟不穩定的世界,美國Z世代比老一代更可能出現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這項來自美國春潮研究所,於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針對13至25歲年輕人所做的研究顯示,接近信仰可能是治療焦慮的方法之一,但追求靈性的方法不對,也可能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信仰來自上帝的召喚
「我認為信仰是能找到歸屬感的地方,它是一個能夠連結更高目的之處,在我的理解中,那是來自上帝的召喚」,22歲的馬克說。他是研究中的一位受訪者。「但我認為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限制了他們的自由和某些權益,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這份調查報告是根據定性訪談與田野調查而來,其中,宗教/屬靈信仰、身分、習俗和社區等部分,都與青少年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有密切關係。
調查中過半數的年輕族群(57%)和幾乎四分之三有信仰的年輕人(73%)都同意,宗教或靈性學習會積極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約有51%罹患心理疾病的年輕人表示,他們在疫情期間定期地祈禱,有74%的病人每日禱告,使得他們身體變得更為健康。
信仰和社區認同也與正向的心理健康有密切關係。74%信仰虔誠的年輕人表示,他們同意自己擁有良好的身體和情緒。42%無宗教信仰的年輕人則無。目前與靈性或宗教信仰社區有連結的年輕人中,有七成(70%)的人表示,他們「找到了令人滿意的生活目標」,而過去只有55%。
報告中有42%的人,覺得自己與更高力量有高度連結,他們的情感與心理健康,都因此而更豐盛與良好。而且27%與信仰有緊密連結的年輕人表示,他們的身心靈是豐盛的。
信仰團體宜培養青年歸屬感
部分受訪病人也談到,「他們覺得宗教有『毒』,因為當他們無法達到期望時,宗教會成為一種壓力,而不是幫助他們克服當前困難的工具。」春潮執行長喬許.帕卡德(Josh Packard)則指出,「太過極端的事情都不是好的。」
該報告並提出三種有效處理年輕人心理健康的方法:一、培養歸屬感;二、提供實用工具以滿足期望;三、培養年輕人的使命感。
年輕人不會蜂擁去教會
該報告也建議信仰領袖,「以無條件的愛的信息為主導,不一定要淡化信仰傳統的其他部分。」它還鼓勵宗教領袖「當年輕人為自己人生的某些重大問題尋找出口時,尋求答案和依靠真理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神聖的活動」。
同時,報告也提醒,年輕人並不會蜂擁前去宗教機構;相反地,許多人更會接近屬靈事物。根據報告,有62%的年輕人會選擇某些宗教/屬靈事物,48%的人認為他們可以「融入許多宗教/屬靈事物」。而對於青少年或年輕人接觸有害的屬靈事物,家長和牧者都需提防。
帕卡德認為,「在過去50年裡,我們社會發生的變化之一是人們對各種機構的信任程度下降,包括宗教機構。因此,宗教團體在與年輕人連結的方式上可能需要創新。」
有信仰年輕人更理解生命目標
帕卡德以非營利組織OneTable為例,該機構鼓勵年輕人親自舉辦安息日晚宴,以及在咖啡店舉辦基督教校園事工活動,這都可幫助青年事工,突破傳統宗教的框架。他認為,即使宗教的形態在演變,信仰和正面的屬靈活動參與,仍將是推動青年進步的重要工具。
帕卡德說:「神學很重要,有信仰的年輕人對於生命目標和意義的理解更加深刻。」
(資料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